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浅论民生新闻的策划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漪 《新闻世界》2008,(8):68-68
健康的民生新闻要兼顾“国计”与“民生”,让国家大政方针、国之大计有效地与民众生活与工作结合,为民众释疑解惑、拾遗补缺。广泛结合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核心,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新闻策划将成为未来民生新闻追求的特色之一,对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的快餐式报道也将会呈现为全景式深入报道,有关新闻的背景、大量的链接、多层次解读等将取代现在的孤立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3.
电视平民化传播的心理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三年,媒介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民生新闻”的兴起,以及“造星节目”的遍地开花。传播一下子“平民化”起来,这种平民化,不仅表现在节目报道方式与内容上的“平易近人”与“贴进民众”,还表现在,民众不仅仅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而更多地成为传播过程的直接参与与记录,与以往传播权力的精英掌握与精英表达相异,平民在这次传播运动中有了更多的上升通道与表达空间,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它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重在“民生”,与民众利益相关,围绕民众生活展开新闻事件、现象,有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的特点,在新闻界“攻城掠地”,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心。民生新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全国各级媒体追逐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地市报为了提高报纸的影响力,都开始主打民生新闻。除了设有专版专刊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外,还专门设有“民生”专栏。虽然现在许多报刊媒体都关注到了民生新闻,但在报纸民生新闻的报道中却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内容低俗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为使民生新闻真正关心民生、反映民意,我们必须开拓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使民生新闻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8.
“民生”作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已为人们耳熟能详。民生新闻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不断催生、民众情感需求不断助推、媒介自身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下兴起的,并逐步开辟出一片新的报道领域。它要求从平民的视角,以人性的关怀来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并不是一个严格的专业概念,它与社会新闻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后继承关系和交集。最初的民生新闻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广义社会新闻为自身定位,关注普通百姓生存状态与心灵空间。”民生新闻几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才慢慢明晰自己特质的:毫不掩饰“一地鸡毛”,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为己任,报道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3,(9):93-94
一、报道视角:民生关怀时政新闻报道的题材往往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新闻价值。具体来说,时政新闻要以民本意识、民众话语和民生内容为报道视角,关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群体等在参与国家生活和国际社会方面的活动,对百姓生活产生具体影响,让“天下事”与“身边事”相融合。时政新闻的民生关怀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民生新闻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民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生新闻以其固有的薪闻特质、庞大的受众群体,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也成了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丁理 《新闻采编》2007,(5):32-33
随着《南京零距离》“零距离”贴近民众的“民生新闻”的成功运作,全国范围内随即引发了“民生新闻”热,各大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自己的“民生”节目。由此,运城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第一时间》栏目也应运而生。像其它台的民生节目一样,这是一档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百姓生计的本土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等。节目中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让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述说,增强其话语权,并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出媒体对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三贴近”的新闻从业理念。  相似文献   

13.
郭铮 《青年记者》2009,(16):29-30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肃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刘晓明 《今传媒》2009,(12):46-47
“民生新闻”的提法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广义地说,所有为民众关心的新闻都是民生新闻。狭义地说,民生新闻由民生内容、平民视角、读者本位、人文情怀、民众话语等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5.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0):94-94
一、民生新闻提升的背景民生新闻出现之后大放异彩,各大电视媒体竞相开设民生新闻栏目,仅江苏卫视就先后开设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民生节目。此外,热播的还有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广西卫视的《新闻在线》等。这些民生新闻频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收视需求,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好评。然而,在热播背后民生新闻的“媚俗化、低品位、琐碎化”也开始被人诟病。普通民众对民生新闻过分报道一些“芝麻小事”,过度批评一些负面事件开始不满,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不似刚开播时热情。在这种情形下,民生新闻开始寻求更适合的发展道路,把报道视野放大放远,注重报道题材的多样化、报道内容的深刻化以及报道手法的多样化,同时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力争为社会民众构建一个公开化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郭敏 《中国地市报人》2012,(12):105-106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关注民情、服务民生为己任的地市报更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保护民生,做好做强民生新闻。一段时间以来,民生新闻成为各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报刊纷纷推出一些关注平民...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可以理解为“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而从广义上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民生新闻它涵盖了被赋予民生精神与民生情怀的所有新闻。民生理应成为新闻媒体所恪守的社会责任、坚持的目标模式、追求的理想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民生”一词的使用频率之高前所未有,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新闻媒体对“民生新闻”也空前的重视,“民生新闻”的盛行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席卷传媒业。倾情民生信号、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满足“民思、民想、民需”,成为新闻媒体追求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徐迅 《视听纵横》2010,(1):43-44
民生新闻中的“民生”一词早在《左传》里就出现过。现代《辞海》对“民生”做了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市民阶层意识到,要争取自身的话语权。这样一来,“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也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新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传媒界尤其是电视传媒热捧的话题之一。它的平民视角,它的百姓情怀,以及以民众的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百姓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为新闻聚焦点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的确使新闻的外延有了极大拓展,这也正是“民生新闻”在各地收视蹿红、发行量飙升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一些“民生新闻”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车祸、醉酒滋事、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扫黄打非、工商查抄、凶杀火灾、跳楼秀、婚外情、同性恋等现场感强、时效性突出的应急新闻等,制作上刻意强化视觉刺激,突出其娱乐性、窥密性,把一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了社会常态,这就使得“民生新闻”从方向上出现了根本的偏差、走进了旁门左道,也使“三贴近”原则大打折扣。[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