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没有真正确立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在庭审中,提交书面的证人证言仍是主流。文章着重从刑事诉讼方面分析我国证人很少出庭作证的原因,进而提出改善建议,即建立出庭证人保护制度、建立出庭证人补偿制度、明确证人作证方式、树立法院权威以及提高民众法制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品格证据,是英美法系的一项重要证据规则。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告人的品格证据对于其定罪量刑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被告人是否构成累犯。但是证人的品格证据是否允许用来质疑证人的作证资格以及证言的真实性,这是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证人制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英美的证人品格制度来完善我国的证人制度,以此构建我国证人品格证据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证人证言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在某些情况下,证人证言是能否给被告定罪的关键,证人出庭作证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关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一直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一方面,证人害怕受到被告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先行法律中,对于证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利益等的保护的相关规定和具体措施还不够完善。通过简要地阐释证人保护制度的定义,说明证人保护制度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探究完善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证人证言作为被世界各国立法所普遍采用的证据形式之一,其对解决民事纠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证人证言的采信率极低。《民诉法》及《规定》对证人的资格、出庭询问、形式要求、费用虽予规定,但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点。总结我国民事审判中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立法体例,对《民诉法》中的证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之重要性与证人不出庭之现实间矛盾突出,证人、鉴定人出庭率始终徘徊不前,这不仅背离了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要求,更严重掣肘当前庭审实质化改革目标之实现。为此,文章拟结合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现实背景,在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立法、司法、观念等综合成因的基础上,指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路径与具体对策,即确立实行"相对的""不完全的"直接言词原则,在明确"关键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情形的前提下,确立书面证言使用的限制性规则,明确那些应当出庭作证而未出庭的证人证言的程序性后果,从而建立起一套以制度化、常规化出庭作证为主,例外明确化书面证言为辅的混合式人证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证现象广泛存在,以及证人作伪证、证言内容失实等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提出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若干构想,包括完善我国诉讼中证人资格问题、明确证人出庭范围、有效的证人出庭作证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7.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亭诉讼证据中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其可靠性与真实性是由证人来保证的。证人的主体适格是保证证人证言可采性的前提,也是判断证人证言证据力的重要依据。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证人主体适格性的立法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对于一切纠纷必须依一定的手段来加以证明,于是司法证明的手段在纠纷解决中就显得特别重要。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庭审过程中越发强调直接原则和言辞原则。证人证言在庭审方式的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民事法律在证人证言的法律规定方面其大体的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其中还有若干问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9.
梁静 《红领巾》2004,(3):100-102,123
从证人证言的内容上看,证人证言包括证人在法庭上对审判人员就案件的有关情况所作的口头陈述,证人提供证言原则上要出庭.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有明确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证人出庭率极低,证人拒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有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现行法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有四:其一,程序法的规定过于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保障措施;其二,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范围狭窄;其三,规定侧重于事后救济,预防功能差;其四,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有关规定本身的适用具有局限性.针对这种现状,要完善证人的人身保护制度:其一,证人的保护对象应足够宽泛;其二,要健全证人保障制度;其三,要处理好证人保护和律师取证权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贿赂犯罪案件本身不易留下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证或者书证。因此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在案件立案、侦查、审判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类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因主观和客观方面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拟定一系列采信规则,当证人翻证导致当庭陈述与过去陈述相矛盾时,对证人庭审之前的证言视情况决定如何采信。  相似文献   

11.
证人的主要义务是出庭作证和如实陈述,本拟就证人的范围,证人资格,证人的义务进行探讨,重点分析证人不出庭的成因及对策,并对我国诉讼立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以求对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影响民事诉讼证人资格的宽严程度有四种主要因素,即诉讼体制、证据法的目标、证人作证的基本条件、法官的素质和独立性.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资格立法,还应注意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案件的审查都必须以证据审查为基础,而作为证据的一种——证人证言就更值得仔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证人证言可靠性的因素,不仅可以看出程序是否公正,而且也是保证实体公正的必要前提,这一过程是否健全与完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的实际判决。完善证据规则及其相关规则,树立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的观念,这是确保证明真实与正当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4.
证人证言是诉讼活动中是最重要、最普遍运用的一种证据。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三大诉讼法对证人作证问题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加之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屡见不鲜。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结果,最终影响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价值的实现。为了改变当前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的现状,就证人作证问题作了些探究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建立的《证人作证规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民事证据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鉴定结论是否科学与鉴定人密切相关。我国立法中设立了鉴定人制度。但在实践中,我国鉴定人制度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存在的缺陷做一浅要分析,在鉴定主体、鉴定人选任模式、鉴定人权利义务和适用规则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的鉴定人制度。  相似文献   

16.
An outline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 provision of psychological evidence within legal settings will be provided, with attention to formal and quasi‐court settings (e.g., tribunals). Key points of relevance to psychologists and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in particular will be illustrated, including guidelines for defendable written and oral evidence. The Civil Procedure Ru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pert witnesses will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standards for witness evidence. The paper will conclude by outl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istinguishing between process and content. The importance of presenting with expertise both in content (e.g., qualifi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and court process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和原因做了深入剖析.由于立法上的选择性冲突和缺乏对证人出庭的相关保障,从而导致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刑诉法对刑事庭审方式的重大变革不相协调.文章进一步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大胆构想,包括立法上的完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采用、证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法制宣传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较为普遍,导致在庭审中大量使用书面证据,这与司法改革所确立的"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原则相背离.设置相关原则和加强对证人的保护措施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12年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确立了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强制作证、拒绝作证的处罚、证人补助(偿)制度,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立法指导思想的顾此失彼,司法机关对证人出庭作证在认识上的偏颇,以及配套制度的缺失,可能让缺乏系统化和科学性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发挥效用,其立法意旨难以实现.在《修正案》的实践中,我国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让证人真正出现在法庭上,让证人的当庭作证不再变成“审判秀”,而能对控诉、辩护和裁判都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