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时代多数中高层官员由进士出身,而科举牢笼天下英才,不仅能消弭反叛力量,所选拔者尤多报效国家的志士.科举与古代地缘政治、吏治、朋党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科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大部分政治精英从科举选拔出来,科举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科举政治研究从一个侧面有力地支撑着科举学,促使科举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唐文治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工科先驱和国学大师,同时也是典型的跨时代科举人物.基于科举活动史的视野,纵观唐文治求学、为官和兴教的经历,科举是贯穿其间的关键词,他早年志于科举而勤读应考,中年得益于科举由学入仕,晚年图变科举无望而顺势兴办教育.通过分析唐文治所奏《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中所提的科举改革建议及其辅导门生应科举试的观念发现,唐文治对科举存废所持的是一种代表与时俱进的温和改良派的取向,与晚清立废科举和渐废科举的派系主张具有明显区别.受科举教育的深刻影响,为"保存国粹",唐文治弃政南归兴办教育,尤其是创办无锡国专的巨大成就,为后世树立了一座教坛丰碑.  相似文献   

3.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全新的专门学问,也是一门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论分析科举人物、事件、思想、活动、制度及其要素运行规律的交叉科学.在科举学原理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科举计量史学和科举叙事研究等方法和CiteSpace、NVivo等工具,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返照大变局中的古代、近代、现代中国科举学与科举学家演进中断裂与传承"双循环"的时代分期轨迹,在科举史、科举人物史、科举活动史、科举思想史、科举器物史、科举制度史、科举学发展史等中透视千年科举学研究图谱和百家科举学家群像,赋能当代科举学人在弥合科举学学科史断裂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继续秉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科举学总论及其分支学科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科举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科举史、科举史学、科举学史等分支学科领域为新时代科举学总学增值的现代学科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是科举时代促进社会流动、重组社会分层的工具,教育是士子获得科举成功实现代际流动的最重要条件.从清代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看出,母亲是家庭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士子科举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家庭出身可以判定母亲的受教育状况.统计分析显示,母亲受教育状况对清代科举人物的考试成绩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相似文献   

6.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举与女性——以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女性是被科举制度排斥在外的一个社会群体,但在这样一个科举社会里,她们却也不可避免地与科举产生种种关联.从明中期至清初的通俗小说中,可以看到一副体现女性生存轨迹的线路图:从被科举隔离,到欲图参与科举,并通过婚姻干预科举,乃至最后因为科举而被忽视、被遗弃.更为重要的是,男性在得到科名后,便可以只享受科名带来的荣耀和利益,忘却曾经的折磨,但女性却还是沉浸在诱惑与折磨并存的困惑中,这或许才体现了科举影响下的大众,不论是男性和女性,更为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科举社会产生了一个中坚群体,支撑着政治的运转和学术的传播.举人是科举群体最基础的部分,解元群体是举人中最优秀的集合.明代江西是科举实力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解元人才辈出,可考87名解元在会试中表现优秀,考中进士56人,考中庶吉士18人、会元1名、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2名.江西科举实力强大,其内部科举实力又有分层,吉安府、南昌府是江西科举实力强大的主要基础.江西解元多仕途显赫,且致力于著书立言,为明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反驳了否定"科举学位说"的观点,认为中国的科名与西方学位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中国近代曾采用科举学位体系,清末的科举学位体系已具备了现代学位的所有特征,当时不仅西方人和中国人将科举名位看成是一种学位,而且连在中国引进西方学位制度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日本也将科名认定为学位.科名的学位性质毋庸置疑,"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明代乡试录、会试录等科举文献的量化分析,以徽州府为中心,重新探讨该地区科举群体地理分布的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度设计中的地域均衡原则,在府与府之间的录取结果上仍然得到了体现.以学区代替籍贯为基准的统计方法,更有利于观察科举群体地区差异的消长变化.在明代五经分试录取的原则下,地区科举群体分布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层面上的解释,地区士子的专经化很可能是造成科举群体地理分布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历时一千三百余年,其影响深而广.在科举与科举考试孕育下的科举教育,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官吏的素质、气质,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科举是在近代国人痛定思痛后的怒骂声中被终止的,它和世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一样,存在巨大的惯性,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2.
《科举学导论》是刘海峰教授十四年致力于科举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心血力作.全书约四十九万言,共分十八章,不但提纲挈领地论述了科举学的涵义、内容、结构,而且对这一综合性较强的专学进行了学说的锤炼和理论的锻造,其特色可概括为"大、实、理、新、美"五个方面.2005年8月出版的《科举学导论》为科举制百年祭献上了一道文化飨宴,也为科举学这一学科确立了"原点",更为科举学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中国历代科举考场制度建设的最高峰.除了殿试,从最低级别的童生县试到最高级别的举人会试,均出现了专用科举考场,但普及率各不相同.为了既能节约考试成本,又能为考生提供应试便利条件、加强考试秩序管理,清代各地将试院、考棚等考试功能建筑与政府衙署、地方官学、书院、文昌宫等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与其他专用科举考场一样,非独立型科举考场同样是清代地方社会努力追求科举考试制度公平的重要表现,体现了清代科举考场"以公益求公平"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科举高度繁荣的时代,诞生了众多父子相继、兄弟联捷的科举家族.苏州太仓的王锡爵家族正是其中佼佼者,并形成了不攀附权贵、清白正直的优良家风.目前学界已经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家教对科举家族的发展延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王氏家族家风家教的具体分析,发现其家庭教育中蕴含了以身作则、平等交流和自立自强等理念,并因此在科举上大获成...  相似文献   

15.
科举是中国最为健全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从隋唐至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作为传统中国的"抡才大典",科举制对隋唐以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科举制度地位重要且影响巨大,因此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十分重视科举制研究.20世纪2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科举研究渐自兴起,至20世纪90年代刘海峰教授首次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进行研究.2005年,其专著《科举学导论》问世,以开阔的视野,坚实的论据,详尽的阐述,叩石垦壤,固本拓新,为科举学发展搭建起系统的理论框架,开创了融会贯通的科举研究范式.冯用军博士师从刘海峰教授,尊师贵道,且敢为新奇之论,受新红学启发,将古代科举学与现代科举学区分开来,提出建立"新科举学",并将所思所想汇聚成书,以《科举学新论——跨学科研究视角》之名出版.该著作43万余字,分8章,对科举学的跨学科性、基本理论体系、生长模型与路径、学科设置、研究评价等方面进行分章论述,观点新奇,内容广博、资料宏富.细读全书,其特色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举是隋唐以来国家与社会联系的关键性纽带.科举的国家性及内蕴的社会、文化渗透力,可直接标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偌大中国,政区各异,对科举进行制度"一律"下特征各异的考察,能从特殊透视一般,从而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在国家与地方互动中,作为科举具体的教育功能和特殊意义.贵州明代科举及第者来源的结构及变迁案例,表征出科举作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的流动栽体,所依托的教育母体,深刻受制于国家与地方整合中的结构性制约;反过来,又以制度性产出(后果)的影响力制约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结构性特点,从而形成差序结构拓展与整合的社会变迁平台,卫学参与构建国家--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该书由知名学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8章,依次是:科举学引论、科举学综论、科举学史论、科举起源论、科举时代论、科举存废论、科举人物论、科举政治论、科举教育论、科举文学论、科举社会论、科举文化论、科举法规论、科举地理论、科举术语论、科举文献论、科举东渐论、科举西传论。该书是第一部科举学专著,将古、今、中、外、文、史、政、教等方面的科举研究熔于一炉,系统地论述了科举学学理的阐发和  相似文献   

18.
现存福建地区乡试录汇编《闽省贤书》,保存了明代福建90科乡试录取情况,为了解该地区内部以专经为表象的科举竞争实态提供了依据.梳理明代福建各府的中式人数,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关系,得到如下结论:一是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格局,经历了由明前期福州府的一家独大,至明中期福州、兴化两府争锋,再至万历后泉州府、漳州府崛起的变化过程;二是各地区的科举优势,建立在专经的基础上,如福州专《诗》、兴化好《尚书》、泉州重《易》;三是各地科举人数的消长,取决于各地专经实力的变化,福州、兴化在明代后期科举优势的丧失,源自于漳州、泉州等地在《诗》《易》《尚书》等方面科举竞争力的增强.对闽县与晋江二地《礼记》盛衰变化的考察发现,杰出的科举人才往往能够引领一时风气,带动地方科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清科举与士人心态:以王锡彤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彤在第二次乡试失败后,以"摧烧"时文读本的方式发誓与科举绝缘,但他最终未经得住戚友的规劝而重返科场,并将这一考试坚持到科举废除.王锡彤的科考经历,既呈现了晚清科举的弊端,也反映出普通士人对科举制度的复杂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全国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7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 与会代表在大会和分组讨论会上,从各自角度畅谈了中国"科举制与科举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热切地展望了"科举制与科举学"研究的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