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与侵权人在诉前达成和解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对节约诉讼资源、促进纠纷多元化解决、及时保护公共利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面临理论依据不足、启动程序缺失及和解协议缺乏监督等问题,制约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构筑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和解机制,不仅要完善案件审查、听证程序及司法确认程序,也要明确其适用范围、启动方式及鉴定方法,从而提高环境侵权纠纷解决的整体效率,进一步健全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访制度历经五十多年的功能演变,当前陷入了困境,呈现出涉诉信访数量增加化、手段多样化、形式组织化、时段集中化、部门分散化和程序随意化的特征。产生信访困境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不够优化、信访人自身不够理性、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存在瑕疵以及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存在问题等。解决该问题,应当坚持推进国家的法制化进程,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倡导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成熟与完善;应当关注民生,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和信访法律援助制度;应当完善法院内部管理。实行判前释法和判后答疑制度;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纠纷诉讼最终解决、合法上访、合理上访的环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中应当建立纵向和横向联动机制,规范涉诉信访案件处理程序,实行重大案件中诉审查和案件处理公开听证制等。  相似文献   

3.
泰国于1995年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为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泰国建立了知识产权及国际贸易法院,审理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民事和刑事一审案件。该法院在法官制度、审理程序、证据制度、诉讼保全、救济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法院有很多不同点。为了快速解决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减轻纠纷当事人的经济负担,泰国知识产权局建立了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制度,依据专门的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规则处理纠纷。泰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处理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国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面可借鉴泰国的一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环境侵权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证据难以收集保存、专业技术性强等特点导致取证难、举证难、质证难成为制约环境侵权案件审理的瓶颈.在环境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中充分考虑环境侵权案件的特点,均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针对不同的案件进行举证责任的合理分配,解决举证难问题.科学地设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完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法律体系、技术标准和收费标准,解决取证难问题.明确环境侵权诉讼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证据属性、参与诉讼的程序,弥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不足,解决质证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境污染民事诉讼的案件逐渐增多,传统诉讼制度的问题和缺陷日益显露,环境民事诉讼制度的薄弱使得受害人陷入了困境。存在当事人进行环境诉讼难、得到胜诉判决与胜诉后执行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有我国环境诉讼机制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干预、法官素质不适应、律师素质不适应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国完善环境诉讼机制、扩大被诉对象、明确污染赔偿体制等。为切实保护受害人的权利,文章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从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以后,法院的受案数量大幅上升。很多法院面临着案件数量多和司法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充分发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通过诉调对接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诉讼调解与其他调解的优势,提高司法解决纠纷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面对逐渐增多的损害公共利益而又得不到正确处理的案件,笔者认为,在我国法律中,应赋予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力。因为检察权的权力内容就应当包括法律监督权和公诉权。同时,解决纠纷要有相应的诉讼理念和诉讼形式与之配套,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设计也是关键一环。从提起的案件范围、提起的方式以及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行政调解制度是我国多样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节约司法资源、弥补诉讼制度的不足。但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从而极大限制了解决纠纷的作用。因此,应以我国的现实情况为基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更好地整合大调解系统。  相似文献   

9.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现存的诉讼法律制度之一,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对诉讼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同时,有利于司法体系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它的缺陷和不足对司法公正和法治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阻碍了法律权威在人们心中的树立。在谋求多元化多渠道解决纠纷的背景下,法院调解制度不应被废止,但必将面临符合社会需求的重构和进一步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国内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监管和约束的情况下,网络团购的投诉与纠纷虽然大幅增长,消费者却维权艰难,网络团购纠纷案件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非常少见。对网络团购合同纠纷的诉讼管辖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网络团购合同纠纷管辖制度的建议,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具体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体育纠纷,是指在体育活动中以及解决与体育相关的各种事务中,各种体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发生的,以体育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矛盾。体育仲裁的强制性,指体育纠纷的当事人必须向国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不得将体育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性。这种强制性的体育仲裁处理体育纠纷问题,不可避免地与法律产生了冲突。我国体育纠纷的争端解决机制可设计3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体育仲裁、体育调解和体育诉讼,从而建立起我国体育纠纷争端解决机制的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被认为具有诉讼经济的功能。但是,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分析,这一制度存在成本过高、逆向激励、公益型群体诉讼缺失等许多弊端,其经济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很难得到真正的实现。要有效地发挥代表人诉讼解决群体性纠纷的作用,就必须在审理机制、代表人主体、代表人权利、代表人责任、利益分配、诉讼费用负担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法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使更多的人把体育仲裁制度作为自己解决体育纠纷的首选方式,除了它的具体制度要能保障公正地解决体育纠纷,还要突出体育仲裁制度的特点。经济、快捷应是仲裁制度比较诉讼制度而言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在建构体育仲裁具体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使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制定有着明确的理论作为指引,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证券民事纠纷的专业性、复杂性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导致了案件的妥善解决往往耗时甚长。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不仅使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而且企业及证券中介机构也会声誉减损。去年万福生科虚假陈述一案中,其保荐人平安证券通过设立投资者专项赔偿基金的方式将诉讼外和解的纠纷解决方式引入证券民事纠纷中值得赞赏。但诉讼外和解因其私权解决的特定导致其效力存在局限,为此需要详细分析诉讼外和解之于解决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案件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局限,并试图对于证券民事赔偿案件采取诉讼外和解的具体构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纠纷在数量、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践中诉讼已经成为解决体育纠纷的重要方式.结合中国司法体制的现状以及体育纠纷本身的特征来看,我国的体育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应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以促进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浅析仲裁第三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民事纠纷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仲裁作为一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也同样存在第三人问题。在国际商事交往全球化的今天,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仲裁第三人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法学界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争鸣,提出了构建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诉调对接机制中存在着违规调解、受理案件不具体、对接程序不能等问题,致使诉调对接机制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不足,诉调对接机制功能难以发挥。善用诉调对接机制,将法院内部的诉讼资源和法院外围的人脉优势合理重整和充分调度,从而使得社会纠纷能够及时解决,社会稳定得以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8.
公诉案件的预审程序是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与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判之间设置的由预审法官对公诉案件进行事先审查的程序.通过考察西方主要国家的预审制度的具体设置和运行机制之现状,从人权保障和公正、效益的诉讼理念方面分析,预审制度对于防止庭审法官的事先预断和对公诉案件进行筛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诉讼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其存在之合理性和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对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诉案件预审制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纠纷的概念及类型,分析了纠纷预防与解决机制的现状,从而提出建立预防与多元化解决机制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选择纠纷预防、调解、仲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五种机制来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决机制,并对以上五种机制作了协调定位,最后,对建立该纠纷预防和多元化解决机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诉源治理是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隐患的关键之举。在涉房地产纠纷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数量大、标的额大、审理难度增加是其显著特点,人民群众偏向于选择诉讼这种纠纷解决方式,从而导致法院积案现象严重,案件审理的难度加大,审判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诉源治理的理念下,积极探索此类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势在必行。针对实践中对诉源治理工作的认识误区、主体缺乏实质性的多元、诉调对接机制效果不佳、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努力驱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规范诉调对接程序,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从而助力涉房地产纠纷高效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