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性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除了必须以客体的存在作为前提外,还必须依赖于主体的能动性;而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以有巨大的能动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主体具有反映它的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没有一个认知结构存在?哲学家们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经典作家也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在这里,我们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主体——实践中的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这种映象涉及两种因素:即摄影机与摄影对象。这就表明了认识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们生活着的世界数以万计的客观实在,并不全都属于客体,并不完全都成为认识的对象。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经常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改造事物的实践活动,只有进入  相似文献   

3.
一切都在中间环节融合,通过中介过渡到对方。———恩格斯写作是写作的主体(人,人的大脑)对客体(客观外物)的描述和再现,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认识,是主体对来自于客体信息的观念的把握。然而,这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和把握,或者说使主体与客体融合起来,联...  相似文献   

4.
<正> 认识客体不仅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而且还包括人的实践活动.主体在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对客观事物和主观意识进行反映、选择和观念重构的同时,又将主观思维指向实践活动本身,对实践活动进行超前建构、反馈调节和价值评估,这就是实践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在这个动态的结构中,虽然主体起着能动的主导作用,但是,没有客体就不会有任何反映,更谈不上真理的产生。客体是进人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关联的客观对象,它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属性,主要形式有自我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深入探究客体问题,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必需。  相似文献   

6.
我们之所以说审美感受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审美具有认知功能,是因为从客体方面来看,审美对象是客观的和社会的,从主体方面来看,审美主体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形成的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审美活动中认识和反映功能的客观基础。正是这一客观基础,构成了审美成为价值判断的理由和根据。为什么说审美感受的内在心理结构中具有理解的功能呢?我们知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上,人的公共性维度本质上来源于主体对于客体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在康德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认识论的逻辑结构而普遍地与客体发生关系;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表现为,主体通过自我认识的活动而普遍地建立客体和统一客体;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为,现实个人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而普遍地与对象发生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表现为,一定的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普遍性关系。这几种表现形式层层递进,反映了人们对主体的普遍性维度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只有在"一定的个人"这种表现形式中,主体的普遍性才最终转化为人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①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既要对客体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进行认识,又要对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认识。前者称为认知过程,后者称为评论过程。认知和评价都是人类认识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传统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不能包括评价。因为认识要掌握的是评价的客观内容,越是远离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反映的内容才越真…  相似文献   

9.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主体”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生是主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其中,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而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为主体所认识、改造的对象,即主体活动的对象。〔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并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能动的、积极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是接受教育影响的人,是教师教育的对象,尽管他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体现自身…  相似文献   

11.
儿童从母腹中降生下来,就开始和世界发生各种关系,而这种关系表现在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人的认识过程中。我们知道,认识是二重反映,认识不仅反映外界客体,而且反映主体自身。主体对自身的理解、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的反映乃是从事认识活动的必要条件。主客体的分化是人类智慧的立正开端。而这种分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人认识自己。在主体对自己毫不认识的情况下,不要说深入事物本质的理论认识,就是日常简单的知觉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我们从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距离观察一个物体,但我们并不把它看成是不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自己全部理论的基础,原因就在于:“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实现“世界革命化”,就必须正确理解实践的主体与实践的客体及其关系,这是理解实践的本质,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实践的二重尺度及其关系以往的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片面地强调客体,忽视了人的主体尺度.“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主体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对象,只是以精神外化的形式去考察事物,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马克思批判了割裂主体和客体关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3.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不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体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了可行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为此而制定的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不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何菲 《文教资料》2012,(23):102-103
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能动性既符合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又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终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教育的特征有:自主意识、自有追求、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6.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的把握。在复杂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有许多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客体制约着主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扬弃着直观客体,使之在观念的运动中一步一步向实践趋近,这就使认识运动产生了既扬弃主体的主观性的片面  相似文献   

17.
写作创造进程中,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各自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关系中才能确证。同时它们在写作活动中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写作的这种主客体的双向运动,首先是主体情感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主体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客体的“主观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情感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且显示出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认识的能动性以如实反映为基础。认识的能动性不能超越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必须服从客体,必须服从认识的客体性原则。认识过程中的选择、重组、建构等具体活动必须以如实反映为基础,以如实反映为准则。本文认为,在现代认识中主观的作用日益加强,对某些具体的高深认识的产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这并不能否认深层次的实践的基础作用、决定作用。现代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如实反映为原则,以主观为重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论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群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从自身需要出发来看待处于客体的主体属性。群体主体以权威评价活动的“有机”形式和民众评价活动的“无机”形式对作为客体的主体进行反映。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特殊类型。社会一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不同方面体现着映现在社套自我评价活动中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20.
学生管理包括众多方面,其中如何认识学生的学习是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支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这一观念,并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创新”这一灵魂作用。一、如何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创新’是学习的灵魂”1.学习“起因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包含“从客体到主体”“从主体到客体”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主体”,学生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客体。他们的学习活动,事实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体引起主体的反应,制约着学习的目标、态度、方法和效果;一方面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