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不是认识或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实践理念实现的。所谓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实践理念仍属于认识的阶段,但与单纯反映客观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理念(理性认识)不同,它的形成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需要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相结合的过程;实践理念是主体在观念中对客体的一种特殊创造,它一经确立,就具有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实践理念中包含着对实践客体的认识、实践主体的认识、实践条件的认识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伟大的实践理念。其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实践客体,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是实践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是对马克思“实践理念”思想的全面理解和付诸实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统一。  相似文献   

3.
论胡锦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出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党数十年法治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精彩提炼,这一理念第一次构建了我党法治理论史上完整的理念体系。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这一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以首次表述并在马克思其后的理论中得到发展.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突破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实践结构观,它将主体问关系引入实践结构,把实践看作是"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关系相统一的结构.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同志在中共十三大所作政治报告的核心,也是对目前的中国的理论和实践、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产生着巨大、广泛、深刻影响的思想。一种思想之所以能激动人心,当然不仅因为它的新奇,而关键的应当是它被现实中正在实践着的人们公认为正确揭示了客观现实,最具客观性,使本来没有被认识清楚的客体更清晰地出现在主体面前。提出我国社会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有其哲学思想基础。如果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要突出学习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如何理解分析与综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关于第一小问一是因为分析与综合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它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的桥梁。因此 ,它既是认识论 ,也是方法论 ,都受到辩证法的指导。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体现了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 ,加以认真学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实践概念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确立,是主体认识与客体认同的统一。从主体认识来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结合革命实践初步阐释,研读苏联哲学著作时深入拓展哲学内涵,《实践论》中系统建构、具体阐发,构成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概念确立的演进历程。从客体认同来看,演讲报告、书籍报刊、党的文件是毛泽东推动实践概念确立的方式路径。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概念确立的重要依据,在于这一概念满足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思想问题的需要,满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需要,满足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话语需要。这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续)程少堂(续上期)二、教育规律本质的内在规定: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所谓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有...  相似文献   

9.
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观念的把握。在复杂的认识运动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有许多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客体制约着主体形成一定的认识内容;另一方面,主体又以观念的方式扬弃着直观客体,使之在观念的运动中一步一步向实践趋近,这就使认识运动产生了既扬弃主体的主观性的片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认识论。它既是完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又是完全中国的,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长期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并且在科学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哲学的认识路线、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规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1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观念的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现存的状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了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依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是又不能简单、直接、完全地归结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地说明主体观念反映客体的认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发生,还必须从主体本身入手。本文试图通过对主体认识结构及其建构过程的考察,从另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过程就是协调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过程。时代条件决定了:毛泽东以主体带动客体方式,进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步尝试;邓小平和江泽民则以客体促主体的思路,形成了利用市场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日前已进入通过二者互动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历程就是逐步趋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客体是实践活动结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具有对象性、多样性、拓展性和受动基础上的制约性的特点。执政实践活动的客体具有客观性和实践主体的自主选择性的特点。现有的执政客体理论把人民群众、或是国家政权、或是社会事务作为执政实践的客体,存在着理论上的误解与偏颇。社会主义执政实践的指向对象应当是社会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深化认识客体时,发现有“我”一样的“他我”,我和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我和“他我”是相似的、相依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我们是互识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过精神的契合而成的活动。师生主体间性理论对建构本真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既是可能的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5.
人们有意识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具体意识,包括目的、计划等等,总称为实践理念。实践理念中包含着实践主体的对象认识、自我认识、条件认识,还包含着实践主体的价值追求,即实践主体希望通过某种实践活动作用于实践客体,以使自己获得所需要的价值,满足自己的一定需要。实践主体把它们整合起来,便形成为实践主体的意欲进行具体实践活动的目的、计划、步骤、手段等,然后即可以自主有序地发动、支配、安排、调控整个实践活动。我们在进行每一项具体实践活动之前,在构想实践理念时,必须自觉地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切不可主观随意,草率从事。  相似文献   

16.
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我们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我们的实践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谭诚伟教学活动是一个系列特殊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是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它反映了教学过程基本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是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大师,他的认识过程,是从特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到一般(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再到特殊,晚年着力探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识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更加重要。我们应当深入系统领会邓小平理论,从一般规律上升为特殊规律,体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以更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的一系列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持,防止混淆两种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滑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本质通过其历史现象表现出来。评价、教育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是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理论教育事实判断的基础上能动地判断理论教育价值的实践一认识过程。理论教育评价的主客体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对关系: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的关系、评价客体与评价主体的关系。理论教育评价的本质是由其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两者相结合的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握两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两者相结合的中国与世界关系,拓宽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有没有必要? 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深刻揭示了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个辩证的永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