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基本标志,它是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必须解决:通过立法健全政治体制、完善政治参与主体立法、提供公民多种政治参与途径、加强司法制度特别是重视程序法改革。  相似文献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然会引发政治体制的变革,而在我国,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政治体制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究竟是什么。一个好的政治体制能够为迅速变动的社会提供一个合理的政治结构,以容纳和促进其发展,保持其活力与稳定。而政治体制如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是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政治集权"全能主义旧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过渡的一种具有政治现代化特点的新权威主义政治体制.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其体制内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构建有限政治市场是在保持现行政治体制模式下,在基层领导干部任用上,进行政治竞选.贵阳市的公推竞岗,就是在县级政权层面对构建有限政治市场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象下,仍活跃着一个又一个政治精英的身影。虽然在民众具有平等政治参与权的情形下,雅典政治精英们确立权威、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是比较独特的。但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运作是在政治精英们的推动和维护下实现的,城邦的繁荣也离不开他们的贡献。所以古代雅典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精英主导下的民主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精英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5.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邓小平提出的评价政治体制的三条标准,从政治学研究的角度看,就是政治体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只有在民主规则基础和有效性基础两方面都有较高水平的政治体制,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合法性。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具有强大的合法性基础,但遭十年文革破坏面临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扭转了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危机,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增强危机意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协商政治: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商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新范式,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前提下,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对政治协商制度进行完善、创新,以实现政治协商向协商政治转变,形成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他结合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为其独有的政治思想,包括:关于民主革命、关于民国政治体制、关于民主建设过程、关于政党等方面。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程晓鹏 《时代教育》2009,(11):11-12
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全文首先介绍了新闻媒介监督和民主政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新闻媒介监督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民主进程中如何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的民主政治建设舆论环境,鼓励大众参与;媒介应该保持其公共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9.
论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已成为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我国从一开始就是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的国家 ,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民主政治尚不完善 ,须进一步加强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对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0.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必须与时俱进。原有政治体制改革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新原则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新原则是对原有政治体制改革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原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升、提炼和升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原则包括:民主原则,即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机制是民主互动的,博弈机制是民主双赢的,以民主文化为支撑的,民主的实质是给人的尊严与幸福提供保障;宪政原则,即把民主纳入宪政的轨道,公民才有良质,社会进步才有良序;完善根本制度原则,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很大的拓展空间;遵守宪法原则,即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1.
政治民主与经济绩效——印度发展模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不俗的发展缋效常被用来与中国的改革成就作比较,并被认为是一种在发展特征、发展结构、发展制度等方面优于中国的"强潜力"发展模式.事实上,通过对印度发展模式的历史、理论与实证经验的考察可以看出,印度先于经济自由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在转轨过程中遭遇了经济增长与福利分配的尖锐冲突.换句话说,在国家治理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之前,印度的政治民主难以为其经济增长提供应有的动力与效力.考察印度模式之于中国的意义在于:慎思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并进一步在理论上探索、发展与完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亨廷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现代发展中国家实际存在的政治动荡情况出发,研究了影响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提出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的论断,认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水平的发展不协调是这些国家产生动乱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种种建议并特别强调了强大政府和政党的作用,而在论述改革的两种战略时突出了农民的地位,并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和腐败问题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政治稳定思想给现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以很大的启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其阶级立场的使然和研究环境、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变迁会影响政治稳定,而社会政治变迁又离不开政治稳定。中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政治稳定中求得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通过不断制度创新,实现政治民主制度化基础上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历史与现实的积极成果, 政治现代化则体现了政治领域现代化的特征, 从而构成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现代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要求,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市场化、商品化程度积累提高的必然趋势。政治文明的现代化特征包括政治民主化、政治科学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大众化等。民主制度、法制环境、政府体系是现代化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 要从思想观念、制度试验、政府形象和公民教育等路径去建构。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从制度理论的视野出发,厘清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制度思想政治教育源于制度的内在功能和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由于现代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基础。所以,只有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遭遇,有意识地把社会制度建设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创新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政治意识文明的源头活水,而政治意识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推动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弘扬先进政治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信念,共同的政治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当代主题。就当代中国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而言,首先要解决儒家政治、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境遇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树立文化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是政治系统在政治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所作的调适性变迁。政治转型与政治系统整合是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现象:政治整合是政治转型稳定进行的必然要求,政治系统整合就是建立具有凝聚力政治机制和政治连接纽带的过程,政治整合由多种社会政治力量形成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19.
女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在校园中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但是当前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状况还比较有限,较多的女大学生呈现政治参与冷漠或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低的问题,凸显出她们现代政治人格形成方面的欠缺。积极培育女大学生的现代政治人格,丰富她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容,将有利于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政治合法性是公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及具体的感受对现存的政治体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民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在政治变迁与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终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合法性危机问题解决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国政治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更关系到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顺利与否以及政治发展的获得。而作为近代公民实现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对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