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玫导演的历史剧作品中,主人公形象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具有明显的“崇高美”特征,而这种“崇高美”,主要呈现为壮大之美和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2.
1.以美激情,开拓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在各类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使“美和形象”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形象就无从谈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寻找作品中优美的崇高的以及自然美的形象。如《云南的歌会》中的“山路漫歌”部分中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注意到女性形象的作品.在<诗经>中,很多诗歌热情地歌颂着女性.诗歌中的美丽女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美女们在文学经典中大发光彩.她们以各种不同的美见长,容貌关、身段美、神态美、举止美、个性美以及道德美,更多的是集外在美和内在关于一身,秀外慧中,令人遐想.  相似文献   

4.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音律、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之美的体验,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相似文献   

8.
茅盾谈到赵树理的语言风格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把他的作品的片段混到别人的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辩别出来。凭什么去辩别呢?凭他独特的文学语言。”赵树理文学语言的独特之处,在短篇小说《登记》中,明显地表现出三美:风采美、形象美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9.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东坡对王维诗画的评论;苏轼本人的诗画作品,也具有这种鲜明的特点。其实,不只是王维和苏轼的作品如此,诗情画意的统一是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形象美、构图美、色彩美和线条美。  相似文献   

10.
经典散文是中西经典文学中较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和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以及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散文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散文,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美”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经典散文是中西经典文学中较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旨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绪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探文脉而把握作品的意趣美和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意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气韵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识文眼而领略作品的情韵美以及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形象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朴素美、经典散文的教育要通过品文句而体味作品的音韵美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散文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散文,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美”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既斗智斗勇又充满阳刚的文学作品,主要描绘的是男性之间相互斗争的故事.但在作品中也穿插了少许的女性,从作品对女性的描绘中,同样也可以窥见女性的光辉形象和女性的人性之美.作者在女性形象的隐匿与建构中,实现了人性的回归,体现了女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优秀的舞蹈作品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欣赏、亲自训练(演出)舞蹈作品,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明辨美丑,又能培养团结勤奋、坚定勇敢等优良品质,还能促进学生形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为学生们提供和构筑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广阔空间 舞蹈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形象美、动作美、造型美、服饰美等.演员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来感受美.在编排训练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手和身体以及整个形象去展现世界,述写人世间的离合悲欢,表现大自然的风雨日月,抒写人物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4.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直觉体悟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在文学作品阅读中采用该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直觉体悟式思维方式的特点,在文学作品阅读中采用该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中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悟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无论什么体裁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思想美(包括心灵美、形象美、行为美)、自然美(包括环境美、古朴美、壮美)及艺术美(包括语言美、音乐美)等几个方面的范畴。如果课文美在于思想.那就要深入作品的内涵直至作家的情感世界.以求得情感的涤荡和人格的提升;如果课文的美在于环境.那就从千姿百态的风貌中去观赏。风景画"和"风俗画".从"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分享喜怒哀乐;如果课文的美在于语言,那就要从作品中体会作者创作构思技巧手法和形象地揭示艺术内容的手段,体察作者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从而培养高度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20.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了“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精髓,他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象征、重复、明喻、暗喻、“三段式”叙事手段等艺术技巧在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中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形象美、音乐美、色彩美等美,给读者带来了感官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