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语教学的现实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我国需要大批熟练掌握外语和专业知识的能进入国际竞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加入WTO,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市场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在这种经济导向下,从幼儿园到各高校都兴起双语教学的热潮。的确,双语教学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还应对双语教学的现实问题进行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外向型经济贸易的发展,大中型企业对外进行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外语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培养大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双语人才,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校企联合复合型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实现双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社会对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的需求的加强,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双语教学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手段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却普遍存在着经济学意义上的盲目跟风的“羊群行为”,严重制约高校双语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材的选择、课件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对该课程有效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建议,以期培养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懂国际会计规则、懂外语和懂专业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会计双语教学是会计专业应对国际竞争、加快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文章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双语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材、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制度、塑造有利的教学环境的对策,以期提高会计双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论高校双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汉语与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专业教学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国际性人才。目前在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中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承担培养此类人才任务的高校需要逐渐转变培养方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双语教学是一种通过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学习的教学模式,因此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各高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预期效果,但也面临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日益增高,高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双语教学是教育走向国际化,培养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的必然趋势。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已逐渐成为各高校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仍然收效甚微。在分析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国际法学科开设英汉双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李岩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105-107,111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懂经济、懂外语。又熟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国际法学科中开展双语教学,正是对这种需要的积极回应。然而,我国目前的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国际法学科人才的要求。本文着重就如何加强和改善国际法学科双语教学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与贸易的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高校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就“国际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做简单的分析,旨在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向既懂英语又精于专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双语教学在许多多语种及单语种国家良好的实施效果,促使我国教育部推出双语教学的政策,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并促进国际专业交流。本文从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出发,确定语言和专业双目标,并试图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寻找一种适切的模式,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同时从教学条件和准备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避免双语教学对专业教学目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双语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加快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在高校推行双语教学是加快对外开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7,(2):117-11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结构单一的语言型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显得尤为必要。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入手,结合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高校应积极适应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找准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点,把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准确理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及内涵,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努力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向既懂英语又精于专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双语教学在许多多语种及单语种国家良好的实施效果,促使我国教育部推出双语教学的政策,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并促进国际专业交流。本文从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实践出发,确定语言和专业双目标,并试图为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寻找一种适切的模式,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同时从教学条件和准备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避免双语教学对专业教学目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高校应积极适应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找准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点,把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准确理解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及内涵,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思路,努力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多元化评价考核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高校人才培养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个领域,而是要屏弃学科门户之见,在原有学科框架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单一学科内容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市场需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基于人才培养需求下,培养跨学科外语复合型人才,对于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懂世界经济、懂外语和懂国际规则的国际型人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以培养从事外贸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运用双语教学,即用母语(汉语)和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讲解和演示,可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英文听、说、读、写等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使用两种语言进行相关知识交流的技能,并具有适应不同语言环境下工作的能力,从而为培养“四型”(国际型、复合型、创造型、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作一粗浅…  相似文献   

19.
浅谈在基础教学阶段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王志平如何使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在人才市场公平竞争中占有优势,成为一名社会需求的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公共外语课教学的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多数在校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渐频繁,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享有"瓷都"美称的景德镇陶瓷工艺精湛,旅游资源丰富,景德镇陶瓷学院培养陶瓷英语复合型人才不仅符合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还有利于陶瓷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本文将景德镇地方特色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探讨"1+12"陶瓷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有利于陶瓷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建议,以期从此角度为高校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