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易之(?-705),唐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晓音乐.由其弟昌宗引荐入侍武则天,历官控鹤监、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则天晚年,他与弟昌宗等专朝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等迎中复位时被杀."  相似文献   

2.
梁衡 《新闻实践》2009,(1):15-16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在他从业的38年中,有19年从事新闻管理,19年从事一线的新闻采编.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他还兼治文学、政治、科学吏方面的学问,都颇有建树.这样的阅历和知识结构使他在当代新闻学人中独树一帜.其学术思想有其鲜明的个性,既有政治高度,又体现新闻规律;既有宏观理论思维,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经验;虽是讲新闻,却洋溢着百科知识;虽是写新闻或做研究,却有散文式的语言.他在职期间,曾写下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业务手记,有一部分已经收入在业界流行甚广的"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穆青是我国著名的老新闻战士,从三四十年代起,他一直活跃在新闻战线上.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他写下了一篇篇激情四溢、脸炙人口的新闻佳作.  相似文献   

4.
惊悉穆青同志逝世,我万分悲痛。2003年10月14日晨,我从西安尊德中学向穆青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1小时后,新华社办公厅来电答复,已将我献的花圈敬放在穆青同志的灵堂。穆青是原新华社社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著名的记者。几十年来,他与全国著名的植棉模范吴吉昌有着深厚的友谊,作为吴吉昌植棉经验写作组组长,我曾是穆青与吴吉昌友谊的历史见证人。如今,两位老人已先后作古,往事的回忆,记忆犹新;深切的交往,终身难忘。一吴吉昌是从山西省闻喜县涑水河畔棉花地里走出来的普通棉农,这个普通的棉农,忧国忧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5.
学生时代,就久仰他的名字。那时,南阳日报一来,先看“白河”副刊,后看新闻照片,几乎隔几天就有“本报记者周彦昌摄”的字样。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竟和他案椟相抵,一块搞起了新闻。那年仲夏,我到南阳地委宣传部新闻科报到。刚进门,他就自我介绍叫老周,脸色冰冰的。周什么,他没说,反正我觉得这老周脾气不怎么好。一次,我拍了桐柏山水帘洞一个镜头,可惜,枯水季节,水帘洞口少  相似文献   

6.
高春梅 《青年记者》2012,(11):72-73
萨空了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爱国报人、民主斗士,新闻出版家,也是新中国民族文化工作的开拓者,一生为我国新闻出版及民族文化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新闻理论、报纸编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有许多建树,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在我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萨空了前期新闻活动及其著作的考察,笔者发现他的新闻品质及在社会急剧动荡时期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从萨空了的前期新闻活动入手,主要通过对萨空了1935年~1949年间新闻活动及新闻实践的考察,探究他的新闻品质,以期对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王永江的新闻文库近期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文库分别为"杂文评论选"、"通讯特写选"、"经济热点选"、"传播媒介选",共计100余万字.永江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1993年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蓝色星辰>.这次出版的新闻文库收入了其近10年来的各类作品,也可算是他20多年新闻实践的一个成果的汇总.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理论探索》,1997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视角的系统阐释》,2006年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2010年出版. 手头这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精选了一位同志和战友的一生心血,展示了他研究的主要结晶.新华社在2012年7月27日他的逝世讣告中说:林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研究著名专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忠诚卫士".  相似文献   

9.
梁玉峰 《青年记者》2017,(20):110-111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恽逸群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新闻工作经验丰富,从事新闻工作20年.他当过记者、编辑,办过通讯社和报纸杂志,先后在国统区、抗战后的上海和香港、沦陷区、解放区以及新中国从事新闻工作,发表过大量的消息和评论.他热心新闻教育,先后创办和主持的新闻院系达八所之多,为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捍卫新闻职业道德的先驱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上海,新闻业发达,但也充满着强烈的功利色彩.假新闻、黄色新闻、医药副刊为名头的广告新闻等层出不穷,新闻失范行为不断出现.初入新闻界的恽逸群心痛不已,他连同陆怡、袁殊等人组织“记者座谈”,主张“联合起来,改造新闻界”.他不时发文提醒新闻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肩负社会责任.在《良心与天职》①一文中,恽逸群认为,新闻工作要凭良心,新闻工作是“天职”.恽逸群就是这样以国家社会为己任、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地从事新闻事业的.  相似文献   

10.
1989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就党的新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紧密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践,在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新闻舆论监督和新闻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理论开拓,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又完备的新闻思想体系,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江总书记关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的思想,是他整个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新 《新闻三昧》2007,(1):95-97
执血铸就的青年时代,他的梦想是永为文学献身,万死不辞.毕业后回家乡教书一年,后调至县教育局、县文联、县委宣传部.1992年《辽宁青年报》招聘人才时,他背着一大口袋发表过的东西报考,就这样征服考官到了沈阳,搞起了新闻.之后,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爱上了新闻纪实特稿,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12.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做事,他就是刘波.可是“人不可貌相”,在他的名下,有一个与他外表不太对应的美誉——“新闻获奖专业户”.从1981年到1994年,他获得中央、省级新闻文学奖18次,年年都得好作品奖.刘波用他一摞厚厚的奖证为洪湖有线广播电视台争得了名誉,同时也展示了这个30刚刚出头年轻记者的美好前景.当人们羡慕刘波、夸奖刘波的时候,不禁问他,这连连得奖的奥秘在哪里?可刘波只是轻轻一笑;“那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就不再提了.表面上平平静静的刘波,内在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观察新闻,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火一样的工作热情,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刘波采访,不但有一股拚劲,而且有一股赖劲.在他已见诸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中,初步建立起他自己的新闻采写“理论系统”,如:“文外功夫说”、“新闻攻关说”、“新闻艺术说”、“新闻边际说”等等.至于“赖劲’那就只是“文外功夫”的一个道道.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发言人大都是工作节奏飞快,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曹劲松恐怕尤其如此.他不仅身兼党委、政府的重要职务,半年主持了40多场新闻发布会,今年还利用业余时间与他人合作并出版了名为<政府新闻发布>的学术专著.抓住他作为专家来京参加"国家形象和城市文化创新"研讨会的机会,记者终于"逮"到了这位大忙人.  相似文献   

14.
翻开1947年9月8日的《申报》本埠新闻版,五花八门的消息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其中一则名为《一元钞票罗致不易》的新闻倒是颇令人玩味.其大致内容为:是年夏,上海顺泰五金店老板邹灿海控告瑾昌铁号老板周菊如造谣谩骂,要求被告赔偿名誉损失费法币一元.后经法院多次审理查明周确系故意诽谤.但因物价暴涨,一元纸币在市面上几乎绝迹,周菊如主动要求改赔一万元,但邹却铁定了只要一元钱.于是,周不得不四处托人寻找,终于觅得一张稀罕的一元钞票,总算了结了官司.  相似文献   

15.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16.
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做<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 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是很不平凡的一本著作.他写的新闻文章,值得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工作者、新闻系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生茫茫,有时一件小事就决定了人一生的航向.初中时,他一篇《饲养员吕大叔》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赞赏.参加工作到广播站,他“约法三章”:不闲聊,少回家,晚12点前不睡觉.开始系统学习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和新闻写作.1981年,他得到占城乡三位营村节约耕地填坑盖房的线索,就和两名通讯员前去采访,连夜写好稿子后,又  相似文献   

18.
最近,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在微信公号重发他前几年的微博文章:《关于新闻立法的那些往事》.其中谈到了出生于河南洛阳的新闻人张宗厚先生,又重新勾起了老友、后学及各方对张先生的回忆、惦念与追寻. 话还得从2009年于建嵘那篇《寻找为新闻立法的张宗厚先生》说起.原来,于建嵘19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级市党委的机关报工作,并负责重要评论的写作和政法新闻的采编.但他还想为改善当时新闻界的环境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罗田县白庙河区马面冲村粮食加工专业户傅炎坤一九八六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县广播站聘请为特约记者,这成了当地的一条新闻.小傅二十岁,一九八四年初中毕业后和哥哥在本村办起了一个粮食加工厂,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专业户.小傅平时很喜欢看报纸,听广播,从中了解国内外形势,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知识.不断的学习使他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自己动手写新闻的念头.一九八五年初,他开始向一些报刊、电台  相似文献   

20.
小记卓利锋     
那沉甸甸的剪报本,不仅是近千篇新闻作品,还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十年来血汗的结晶.他就是河南油田采油厂宣传科的卓利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