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这些内容在《红楼梦》全书中无疑具有重  相似文献   

2.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林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心感,为我们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这些内容在《红楼梦》全书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抓住文中的一“笑”一“哭”,以此作为学习的切入口,我们便能很好地把握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节选自小说的第三回,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为线索,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这一全书的典型环境,第一次让贾府大批主要人物出场亮相,第一次让两位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会。这些内容无论是在序幕阶段还是在全书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五节至三十二节。节选的这一部分,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写林黛玉所见所闻。全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林姑娘到了"。写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初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6.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前半部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围绕着这一事件,曹雪芹在生动刻画出贾府众生相的同时,也借这一事件揭示了贾府面临的三大危机:危机一:贾府荣宠今不如昔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贾府的繁华,刻画了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秦可卿与贾瑞死因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与贾瑞是《红楼梦》中一组有特殊美学意义的人物。这两个人物一贵一贱,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贾府的荒淫。作者以秦可卿之“淫”来揭示贾府衰败的根本原因;以贾瑞的贪欲丧身预示贾府的必然衰落命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执教《林黛玉进贾府》,赏鉴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例,从体味文字、梳理构思、借助文评几个方面,论述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桥梁,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以期指导学生学会品读经典。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小说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贾府衰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石头记》原来的佚文中,史湘云的形象是鲜活且该有发展的。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学界存在多种意见,且各执一词,没有定论。从十二钗正册判词与“红楼梦”曲子及脂砚斋批语三个方面可以推论出史湘云与贾宝玉最终必有婚姻爱情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坤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2):100-103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人物,她的身份扑朔迷离,有很多疑点。根据《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可以大胆推测,秦可卿可能出身高贵,可能和某个关系到贾府兴衰的人物有关,她的命运直接关系到贾府的兴衰。  相似文献   

13.
王熙凤本来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兹因林黛玉心事过重,身体每况愈下,终遭贾母的遗弃。王熙凤秉承贾母的旨意,见风使舵,转而赞成“金玉良姻”。在贾母李代桃僵的授意下,竟生出偷梁换柱的“掉包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最终成为宝黛婚姻悲剧的制造者之一,给历代读者造成了无限的喟叹。  相似文献   

14.
林黛玉不具备复杂的合目的性的自由美,使她不能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尽管贾宝玉深爱着她。同时宝玉的多情与试探,使她在宿命的笼罩中终于心力交瘁,香消玉殒:薛家的谋划、裘人与王夫人的促成、元春的抉择使得宝钗在悲剧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的同时也使宝黛的爱情陷入了悲剧:而王熙凤与贾母在这桩被掩盖了真相的悲剧里无辜地承受了百年骂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各具特色.写黛玉出场,主要从正面进行心理描写、言行描写及从侧面进行外貌描写,揭示其性情;写凤姐出场,主要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法,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并通过黛玉眼中所见,抓住其服饰、容貌特征,展现其性格;写宝玉出场,主要运用了"推来拉去之法"和侧面描写、正文反作、对比描写等手法,活现其形象.  相似文献   

16.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所采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对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薛宝钗的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她在善夸赞、爱谦虚、常慷慨和会同情这四方面中运用礼貌原则的表现,以此得出她在贾府中落得好名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与贾府毫无瓜葛的女子,为何能跻身"金陵十二钗正册",且位居凤姐、李纨诸人之前;一个遁入空门的人,为何不剃去满头青丝,且又尘心时动;一个与《红楼梦》故事的主线发展并无多大关联的角色,为何能让作者如此倾情……本文通过对《红楼梦》文本的反复研读,感觉这位带发修行的妙玉其实是我国历代失意士子的形象写照,并寄托了作者曹雪芹对人生对社会对命运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王熙凤在贾府的基本身份(贾琏之妻)切入,通过分析王熙凤与贾琏、鲍二家的、贾瑞、尤二姐等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透视王熙凤的心理内质,揭示王熙凤对“琏二奶奶”这一角色意识隐秘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认同、失落到裂变,以期再丰富王熙凤这一人物的形象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以“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为切入点,可以窥探贾府中上至家长下至丫环诸多有关人物的复杂心理状况及其成因,从而认识《红楼梦》反映人性的丰富复杂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如:在封建理性的支配下,贾政因焦虑而脆弱的心理,演变成人性的扭曲;而贾母的慈爱恰好成为宝玉“叛逆”思想行为的保护伞;赵姨娘“向上意志”不能实现时的自卑情结,转移成人格阴影,导致弱的“恐怖主义”;袭人“委屈”心理中的潜意识层面;宝玉对宝钗的“少女青春美崇拜”;林黛玉的“缺失性体验”和自我认同,是其多愁善感个性的根本成因。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重用亲侄女王熙凤管理贾府事务,自己实际上是扮演了贾氏家族掘墓人的角色。她是符合封建传统观念的贤德媳妇和慈爱母亲,但为了“通共一个”的宝玉,她成了整治“妖精”的信佛人,成了大观园“理想国”的毁坏者。假如曹雪芹完成了他的杰作,最有可能对宝黛爱情施以终极打击的应该是这位不言不语、心有主见、关键时刻很会下毒手的封建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