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悲剧与喜剧一直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然而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却时常出现悲喜交融的审美特征。钱锺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很好的例子,语言上悲剧性意味的喜剧性表达,人物形象亦悲亦喜,主题意蕴悲喜交融,其中悲喜因素交互融合,达到了一种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4.
乐铄 《语文知识》2008,(3):25-29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喜剧皆多兼具悲喜二性,但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小,一者倾向于悲喜成份差别大。两大古剧的悲喜性质尤其有明显差异,古希腊戏剧里的“悲”主严肃赞颂,“喜”主滑稽讽刺.富民主气质和思想教育性;而中国戏曲里的悲喜皆甚为本色,是对世俗人生哀怨欣喜更直接具体的反映。同为杰出戏剧文化遗产的它们从内容到形式多所区别,明显是戏剧的不同类型,那种认中国戏曲里多有悲剧。并将中国戏曲比拟分列为“悲剧”与“喜剧”。其实是戏剧文类比较方面的含混与偏误,反映的是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东渐中崇尚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这一思维在后来许多年文化研究中的残留。  相似文献   

5.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6.
读《许三观卖血记》让人时悲时喜,悲与喜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存在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两者相互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亦悲亦喜的整体美学风格。本文将从重复性语境、人物形象和情节节奏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运用以喜状悲的艺术手法,凸现了人物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反差,彰显了他们命运的悲剧色彩。作者写喜只是手段,只是铺垫,突出悲才是目的,才是正意所在;作品表象言喜,实质写悲;喜中之悲,愈显沉重。因此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喜状悲的美学艺术,把现实的悲剧和喜剧融合成更深沉、更悲壮的审美形态,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元杂剧“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特点。悲剧作品中穿插一些插科打诨、带有喜剧性的关目,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而“团圆之趣”的羼入,也成了元杂剧悲剧的普遍现象。喜剧多含有悲剧意蕴,引起人们“思考的笑”、“含泪的笑”。在处理某个单位时空里的细节时,元杂剧作家同样遵循着悲喜交乘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诗品》中所言“悲慨”首先是一个诗歌风格概念,但由于《悲慨》实际上还展现了一出近乎经典的西方式悲剧,展现了一种中国罕见的悲剧型态,显示出了标准的悲剧美学精神,所以“悲慨”同时也是一个近乎西方“悲剧”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悲剧因素一方面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喜剧世界,最终被喜剧世界爱的力量所化解,从而避免了悲剧结局,莎士比亚也因此开创了悲喜交融的喜剧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悲剧性又称悲剧或悲。没有悲,就不能成为悲剧。悲是悲剧的表面特征,但是正如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现,而哭不等于痛苦;悲也未必就是悲剧。“悲剧性”尽管在戏剧领域是指:主要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的戏剧,但美学意义上则是指具备悲剧特征、悲剧构成因素,表现人生苦难、生命悲惨等等的文艺作品。笔者的“悲剧性”即指美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空前震撼人心的伟大的悲剧。它所表现的主要矛盾与作家的倾向性,它所着意描写的那么多美的人与美的事的惨遭毁灭,它的支撑全局的主体结构,无不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但是,《红楼梦》又并非如王国维所说的“彻头彻尾之悲剧”,而是包含着相当多的喜剧成分。这些喜剧成分,都描绘得鞭辟入里,有声有色,并融化于整个悲剧之中。这种以悲为主,悲喜结合,寓悲于喜,以喜衬悲的艺术手法,是对我国传统悲喜剧的继承与发展;它今天仍可作为我们反映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悲剧历来被人们看成是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过,悲剧是所有艺术中的最高阶段和冠冕。悲剧,本来就比喜剧、正剧或其它艺术种类更容易打动人,更富于美感,这是由悲剧独特的先痛而后快、痛与快交互幅射作用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以至喜写至悲,这一艺术辩证法于悲剧中运用,就更能获得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鲁迅曾一语道破悲剧最明显最基本的特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悲剧的目的或本质就是,以否定的方式(痛苦、灾难、毁灭等)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使读者或观众弥足珍惜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由于悲剧目的的确定性,“至喜”在悲剧中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要提高喜悦,更要加深悲痛。这也就是说,“至喜”在悲剧中不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它被制造出来,是具有方向性的,它必须导向受难者的人格和价值,加强对于人的贵重性的暗示。而“至悲”则是直接显示人的价值和贵重性,由于“至喜”的暗示反  相似文献   

18.
中西传统悲剧观念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的悲剧观念的发展,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悲剧作为美学范 畴,在古今中外的文论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和样式,几乎都具 有悲剧的审美表现功能,并各有其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典范作品。对悲剧这一美学范畴, 西方文论的传统说法称作“悲”、“悲剧”或“悲剧性”;从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在诗论中把它 总括为“怨”、“愤”、“哀”、“悲”,小说论称作“写悲”、“写苦”、“写情”等,曲论则称作“苦戏”、 “怨谱”、“哀曲”等等。尽管中国古代文论没有“悲剧”这一专门用语,但“怨”、“悲”、“愤”、 “哀”、“哭”、“苦”等这些提法,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科学概括和表述方式,广义地说,其内 容则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西方文论中的“悲剧”这一美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中西文论中传统的悲剧观念,基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具有极不相 同的理论涵义。在中西相关观念的比较研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悬殊的差异性, 同时也可以看到中西文论发展在审美规律上具有相当深刻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相似文献   

20.
《樱桃园》具有独特的喜剧性特征。它暴露出面对生存困境时人类的焦虑混乱、无计可施和人性的弱点;同时又透出深沉的忧郁:对人类生存的无奈处境的同情和思索,悲喜交融。喜剧中蕴含悲剧内涵这一特征,正是契诃夫戏剧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对俄罗斯戏剧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其对20世纪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