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襄樊日报》从今年2月1日开始,在一版开辟《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栏目,并通过这种方法把记者赶到基层去。 襄樊市是1983年开始实行以市带县管理新体制,所辖农村中有近3000个村,其中有一部分村根本没在襄樊日报上“露过脸”。该报结合中央有关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抓作风、改文风、树新风”的活动。开展《记者走向(新闻报道)“空白村”》报道是内容和形式的很好结合,目的就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宣传力度,消灭新闻报道死角,锻炼一支过硬的新闻队伍,写出一批反映基层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2012,(2):17-17
《中国记者》“封面专题”是具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的专栏,它紧密跟踪、研究新闻界热点、难点报道,以达总结、交流、提升之功效,是杂志的“重头戏”,也是备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喜爱并踊跃投稿的栏目之一。为将此栏目办得更好,进一步发挥其品牌效应,本刊自2012年第1期起与《温州都市报》合办此栏目。  相似文献   

3.
“中国记者”这四个手写字,赫然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十一月八日的“中国记者大型专题节目”上。它是《中国记者》的刊名,《中国记者》同仁深感无尚光荣》,《中国记者》是属于中国记者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日报先后开辟“民生连连看”、“亲历——来自基层联系点的报道”等栏目,为党报记者视角向下、报道基层提供了更大平台。其中,驻地记者无疑是基层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王彩平  洪波 《新闻窗》2005,(2):33-33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七个频道及央视国际网络进行“两会”报道,投入记者量、栏目量、现场直播量、新闻报道量、制播专题量等多个指标都较历次“两会”报道有较大突破。本文将对今年中央电视台的“两会”报道进行数字解读。  相似文献   

6.
《亚州华尔街日报》记者阿曼达·贝内特尔写的《理发师给上海带来了魅力》一文是一篇社会新闻,报道“中国现在又讲起时髦来了”。类似的新闻报道在我们报道上也曾出现过,报道时每一位著名理发师根据乒乓球、排球和跳水运动员的不同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发型。但是,我们的报道侧重于说明理发师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记者(或编辑)逐渐向“记者—主持人”型转化.转型的标志之一就是从过去只会单一的采访式编辑,发展成为当今集“采、编、播”于一身的全能型新闻从业人员.人们常常称之为记者型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大多活跃于新闻性专题节目中,如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脱颖而出的水均益、岩松等记者在节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型主持人不是靠声音、外形的魅力打动受众,他们更多地倾注于采访对象,着眼于报告事实,通过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去影响受众.武汉电台在《白云彩虹873》专题节目中特设《记者视点》子栏目,让记者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发表看法,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成才》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业务学习的教材,说老实话,军报的《新闻与成才》及新闻函授办到我们心坎上了,我们去年开始征订,现在做到每位编辑一份。作为唯—一家中央级军事新闻业务杂志,我们感到在有些方面亟待加强。我们军区一级报纸,同志们喜欢看什么,需要报道什么,这个新闻导向的提示,主要是着军报和《新闻与成才》n因此《新闻与成才》有必要增加一些栏目,介绍有关新闻报道经验和体会,介绍记者采访的经历,特别是重大事件的采写体会。增加《记者回忆录》栏目,刊登我们熟悉的名记者的文章,要减少某某领导重视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两年前,他对新闻还是一张白纸。 两年后,他的抽屉里已经塞满了大大小小,厚厚的一堆获奖证书。 作为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的“十大商圈”主力报道记者之一、作为名牌栏目“给酒店打分”系列报道的主持人和主要采写人、作为以《安定门桥改造,12月你在干什么》系列报道为代表的调查报道记者,两年来,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获得了专家的认可,更是在商报读者中声名远播。采访中,常有被采访对象拿着他递过来  相似文献   

10.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意味着记者要眼睛向下,身子下移。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4月8日刊登一篇新闻:一名电视记者扛着摄像机到湖南常德市直属单位支农工作会上采访,被主持会议的市长程林义“撵”了出去。程市长对记者说:“新闻报道要改革,要从会议中走出来,多报道事件,少报道会议;多报道群众,少宣传领导。”我为这位市长“撵”记者的行动唱赞歌! 长期以来,我们有些记者就象水中的皮球,整天浮在上面,接不完的请帖,赴不完  相似文献   

12.
毛秀国 《军事记者》2008,(10):70-70
报道:近日,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退伍的战士报道员黄翊华,荣获江苏省苏州市“双十佳”记者称号。黄翊华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4年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等媒体发表稿件800余篇,两次荣立二等功,退伍后被《苏州日报》聘为记者。  相似文献   

13.
技能复合、团队协作、提高素质,是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新闻报道对全媒体记者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全媒体记者的呼唤。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等媒体对“友谊-2010”中巴反恐联合训练的报道,是全媒体记者的一次“实战演习”,它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三明日报》坚持每周一的记者业务例会,主要是落实报社编委会部署的“中心工作”报道任务,探讨新闻业务,推进采编工作互动。实践证明,记者业务例会是报纸编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平台、本人分管记者部工作多年,也深感记者业务例会对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7个年头了。这期间,我曾与一些记者们进行过抓新闻的竞争。1989年9月,我部“猫耳洞函授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111家报社的记者应邀参加毕业典礼。当时我想,在这种场合,我这个无名小卒,还是躲得远一点;可又一想,搞新闻就要“抢”,即使见不了报,对自己也是一个锻炼。于是,我从7所大学派教师专程到前线辅导战士学习的角度下笔,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很快被《解放军报》和《中国教育报》刊用。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27日,伦敦奥运会将正式拉开帷幕。即将赴英的中国记者军团正摩拳擦掌,准备着为受众烹饪丰富的“奥运新闻大餐”。 本刊第六期“热点关注”栏目推出两篇奥运专题的文章《伦敦奥运会中国记者“作战攻略”》、《社交媒体奥运报道规则解析》,受到读者广泛好评。本期我们继续刊发奥运专题文章,侧重纸媒在奥运报道中的采编实践,特邀《新京报》体育新闻副主编艾国永等4位体育新闻工作者,为读者奉献《赛后5分钟,必须签版之“秘诀”》、《奥运报道如何借力志愿者》、《非奥组委认证记者如何创造采访机会》、《如何提高大赛的报道效率和走近大牌运动员》等四篇经验之谈。文章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生动可读,希望能对同行报道奥运赛事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