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晚清中央政治权威丧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列强的冲击,晚清中央政治权威开始遭遇严峻挑战;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加速,新兴的阶级、阶层的政治选择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晚清中央政治权威也造成强烈冲击。同时,统治者未能顺应时代变化,权贵者们为了一己之私,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政治领域产生非常严重的滥用权威和腐败无能的现象。这些最终导致晚清中央政治权威完全失落。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在晚清新政期间主动改造了部分旧有中央机构 ,相继设置外务部、商部、学部等新式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已对此进行了大量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中央机构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中心环节 ,它贯穿新政始终 ,对于中央的新政决策、新政的具体实施、中央的派系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矛盾、清朝的灭亡等重大历史问题均有关键性影响。本文对涉及1 90 1— 1 91 1年清朝中央机构改革的学术成果尝试做出归纳和评价 ,并对该项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不断.到了晚清,矛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晚清政府对待汉族地主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政策.由此,也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  相似文献   

4.
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里进行了官制改革。然而,科举选官制度的骤然停废,使许多举贡生监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仿效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所进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加剧了满汉矛盾;地方官制改革则扩大了地方和中央的离心力。清政府进行的官制改革不仅没有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增加了社会动荡因素,最终导致其统治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借师助剿”政策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作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在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中央通过这一决议之后,直接与太平军作战的地方官员,却产生了分歧.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和上海江浙官吏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斗争,两派对“借师助剿”持不同看法是由于与西方列强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以及互相争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场争论以湘系的胜利而告终.而湘系在争论中取胜的原因,因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为清政府所倚重。这场争论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晚清“外和诸夷,内图自强”的外交基调。  相似文献   

6.
清末地方自治的种瓜与得豆——《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管窥晓丹作为“立宪之根本”的清末地方自治曾一度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普遍推行于全国各地。那么统治者的出发点何在?按照史学界流行的传统解释,清政府打出包括地方自治内容在内的“预备立宪”旗帜,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晚清新政,包括洋务新政、甲午新政、20世纪初年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互相联系而叉逐步递进的过程。在晚清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最初以下放给督抚事权的方式推进改革,最后又力图通过集权来加强中央权威。所以,晚清新政的历史,就是中央与各省不断调整关系的历史,也是中央权力与各省权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还是晚清中央集权体制不断衰弱的历史。总结这一历史,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晚清私铸泛滥的程度是历史罕见的,有许多原因导致了私铸问题的严重.其中晚清政府的货币政策和禁私政策就有一些不当之处有利于私铸的流行,如持续性的减卯,铸币标准的不统一,禁私重心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官制改革是清末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使清朝地方官制发生了较大改观,成为向近代化转型的开始,但是,由于改革又是对中央与地方利益的调整,所以,其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机构和职能调整的范畴,引发出新的问题,改革中对地方督抚现有权力的触动,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改革对地方士绅的吸纳,助长了士绅的参政和地方意识,其结果是造成督抚与士绅在心理上对清政府的背离,它扩大了辛亥革命的基础,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发生和成果的稳定,但另一方面,地方官制改革时期所扩张的地方主义势力,也带到革命后的地方政权之中,从而给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成为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极为错综复杂,其走向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格局有重大影响。在《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笔者探讨了清政府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中央对地方现代化的举措曾经给于一定的政策支援与财政支持。但在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又存在激烈的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的背景首先与晚清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清末鸦片税成为政府收入的大宗之一,随着新政中鸦片禁政的实施和晚清财政支出的进一步膨胀,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抵补鸦片税收,解决财政困境,清政府在印花税等措施不力的情况下,提出盐斤加价,各地督抚反应表现为反对盐斤加价、再加价、延期加价、另筹他法抵补等方面,实则都是反对中央干涉地方财政,这是中央和地方"共处型"财政关系下,财权和职能下移的表现。在政府整顿财权,以期重新集权于中央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争权型"的财权关系日趋突出。盐斤加价实施的实际效果,清廷不但没有达到集权的目的,反而造成了地方各省和中央的进一步隔阂,人民负担更加沉重。  相似文献   

12.
湘军的崛起过程带来了晚清统治集团内满汉矛盾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也反映了咸同以来中央与地方、满员与汉员权力分割的大趋势,及其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湘军的崛起过程,考察了由此所带来的晚清统治集团内满汉矛盾的新变化。指出咸同以来中央与地方、满员与汉员权力分割的大趋势,及其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06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的需要,进行了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央官制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有多个衙门被改组或裁撤,大批官员被裁汰.清政府筹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安置被裁人员,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新了官员的知识结构,保证了新设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清政府在改革中淘汰冗员和澄清吏治的措施收效有限,而且在安置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汉族官员的歧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并遗留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06年,清政府为筹备立宪的需要,进行了晚清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央官制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有多个衙门被改组或裁撤,大批官员被裁汰.清政府筹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以安置被裁人员,较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更新了官员的知识结构,保证了新设部门的正常运转.但清政府在改革中淘汰冗员和澄清吏治的措施收效有限,而且在安置工作中仍然表现出对汉族官员的歧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并遗留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湘军的崛起过程,考察了由此所带来的晚清统治集团内满汉矛盾的新变化。指出咸同以来中央与地方、满员与汉员权力分割的大趋势,及其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巨大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17,(4):24-30
在"特岗计划"政策执行中,存在着上下级政府垂直层级系统间的新型权威治理机制。以"权力"运行为核心,既有自上而下的权力的博弈,也有自下而上的遵从与共谋。"省考县用"模式打破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治理模式,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权威体制,解决了"以县为主"农村教师招聘中的权力寻租、权力界限不清与错位、越位问题问题。在权威治理机制下,同时也存在中央权威体制与地方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因"缺员"问题在执行中存在遵从中的"共谋"。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丙午官制改革是在西方文明暴力撞击和国内社会矛盾十分突出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确立的三权分立的原则有利于中央集权和中央政策的统一;使政府机构进一步科学合理化,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职能,促进了官僚机构的现代化;适应了晚清中外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潮流,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政治体制转型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9.
晚清后,中国国内矛盾与危机非常严重,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做出一系列调整与变革,然单就俸禄制度出现的新变化而言,呈现多元混杂、名不副实的新特点。从清代俸禄制度的新变化、晚清的财政危机和地方割据自保三个方面探讨其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清政府盲目地颁布了宣战上谕,而东南督抚却公然违抗谕旨,与各国商订了东南互保章程。这一地方与中央相抗衡的典型事件,主要是以地方督抚拥有政治、经济、外交实权为前提的,客观地反映了晚清政权体制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