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把握R&D人员的绩效特征是对其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前提.市场距离本是工农业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实际空间概念,文章从知识经济视角出发,将其拓展到研究与发展(R&D)领域,提出不同R&D人员由于工作内容、工作产品和服务对象等因素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的市场距离;构建了基于市场距离的R&D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对模型进行了初步运用.  相似文献   

2.
黄苹 《科研管理》2013,34(8):53-57
针对以往研究中只关注R&D投资总量而忽视R&D投资结构和基础研究强度的缺陷,修正MRW模型,将R&D投资分解为基础研究和非基础研究,构建了R&D投资结构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使用中国30省市自治区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资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的占比提高1%,经济增长上升0.08%-0.12%,R&D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重要。为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在提高R&D投资的同时,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优化其在R&D中的占比,以实现R&D投资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3.
R&D投入成为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R&D创新活动规模、评价科技活动成效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对国内外政府R&D投入有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2009年财政R&D预算投入的总体情况,结论认为美国R&D投入中基础研究成为战略投资重点、R&D投入优先领域非常明确、R&D投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鉴于美国经验,认为我国政府R&D投入过程中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健全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R&D投入体系和明确R&D投入优先领域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学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地区1998-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地区之间R&D空间溢出效应。根据R&D溢出特点,重新对空间加权矩阵进行了定义,得到了一个经济距离与地理空间距离综合的最优空间加权矩阵。同时,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得出R&D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最大贡献滞后期为2期。研究发现,无论是间接途径还是直接途径,R&D空间溢出效应都十分显著,并且这种溢出效应呈现出M-A-R外部性。在对R&D经费投入按照来源构成分为私人投入和公共投入后,发现模型估计的精度有明显提高,前者对专利产出的贡献明显高于后者,而且直接途径下的前者的R&D空间溢出效应也要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在以知识、信息为特征的新经济社会,R&D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的基本保证,企业的R&D投入能给企业带来未来市场价值.从微观企业主体的角度对R&D投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以中国沪深两市2002至2009年披露R&D投入信息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经营利润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各期R&D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都与企业经营利润正相关,并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R&D资金投入的滞后期为1期,R&D人员投入的滞后期为2期.此外,企业股权性质和所处行业性质也影响到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我国R&D投入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依据,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深入考察近年来我国R&D投入的增长变化情况.我国R&D经费投入连年高速增长,企业作为我国R&D投入主体的地位日益加强,我国R&D经费在投入类型上更加倾向于试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R&D的投入强度依然很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失衡,政府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继续加大我国R&D经费投入,提高R&D投入强度,特别是加大政府R&D经费投入,协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的比例,是我国科学技术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陈钰芬  侯睿婕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70-1580
本文在SNA框架下估算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为后续经济分析提供相对可靠的基础数据。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对R&D支出及其构成进行估算与调整,有效解决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等数据不可比问题;其次,在SNA框架下将R&D支出转换为R&D投资,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1990~2016年制造业28个两位数行业的R&D资本存量;最后,对典型行业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8.
以R&D产品的双寡头竞争模型为基础,研究了产品差异化市场情形下企业R&D策略行为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来看,企业应该选择R&D卡特尔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与执行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基础研究强度与R&D强度的发展变化、R&D研究类型结构、基础研究执行结构三方面对我国基础研究强度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增加R&D和基础研究经费的绝对额总支出并不能直接增加或快速增加R&D和基础研究的强度;我国R&D经费总额的快速增长和R&D强度的持续增加都建立在试验发展经费总额和比例增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高高等学校执行的R&D经费和基础研究经费比例,来提高基础研究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缩写,即研究与试验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来反映-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R&D活动是实现由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被认为是制约产业核心技术能力发展与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究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2005—2015年的企业调查数据,发现从事基础研究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规模、成立时间、资本密度等特征方面系统性区别于不从事基础研究的企业;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对从事基础研究倾向性和基础研究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补贴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同时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开展基础研究。企业基础研究偏好的异质性反映出,处于不同技术能力阶段的企业具有差异化的研发战略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重大研究开发项目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来源。针对重大研究开发项目特点,提出重大研发项目全过程知识产权预警的概念,进而提出重大研发项目执行过程中需开展包括查新预警、跟踪预警、保护策略预警和维权预警在内的全过程知识产权预警;界定了研究开发项目面临的三类知识产权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识别策略和预警警度判断方法;探讨了文本挖掘技术在知识产权预警中的应用,并总结了专利文本相似度判别的相关算法;最后对其局限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资本化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2008)的框架体系和核算要求,在合理估计各地区基础投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当期投资的基础上,利用BEA方法估算得到2009—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结果表明:各省份R&D资本存量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也呈现增长趋势;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有明显差异,且差异表现不一;基础投入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都基本由东部地区贡献,但中西部地区的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占全国的比重已有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重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本文试图弥补不同活动类型的R&D资本存量基础数据的不足,可适当补充和完善现有R&D资本化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元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研发团队有效性的物元评价模型。选取在南京市软件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0家软件企业中的10个研发团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研发团队的有效性程度较低,研发团队有效性的整体状况不佳,环境层次投入与团队运行过程因素是影响研发团队有效性高低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康华  王鲁平  王娜 《软科学》2011,(10):17-21,26
采用2005~2008年821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CEO的基本薪酬、股权报酬和两职合一对企业研发战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CEO的股权报酬和两职合一程度与企业研发战略显著正相关,CEO的基本薪酬与企业的研发战略无关,而且股权集中度是股权报酬、两职合一与研发战略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发现股权集中度也会影响负债水平、盈利情况与研发战略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陈实  孙晓芹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30-1641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只有R&D支出数据,而缺少R&D预算数据,这是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不尽完善的一种体现。2007年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专门设立了“科学技术”大类,其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应用三个款级科目似乎分别代表了政府三类R&D投入,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这套数据是否与我国R&D投入的历史数据,以及科技统计得到的R&D支出数据相吻合,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晓华  王昀 《科研管理》2014,35(11):92-99
将有研发和无研发企业分别作为处理组和控制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RD行为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有研发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比与之相匹配的无研发企业高出21.5%,说明RD活动能够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以连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为样本检验了RD强度与生产率的关系,得到研发强度以0.488%为临界值与企业生产率呈正U型关系的结论,约99%的工业企业没有达到门槛值的现实说明,应进一步增加RD投入强度,改善研发投资效率,加大基础研究的比重,发挥RD投资的创新效应,以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黄苹 《科研管理》2015,36(11):64-70
为获取各创新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贡献,本文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分别估算我国各地区不同活动类型技术创新要素投入的单效率,结果显示:基础研究的各创新要素投入单效率高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要素投入单效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经费效率高于RD科技人员效率,试验发展的RD科技人员单效率高于经费单效率,科技论文和专利作为要素投入的单效率很低,新产品开发经费效率较低,各创新要素投入单效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我国创新要素单效率区域差异较大,各省份具有不同创新要素效率优势,各地区在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的同时,更应提高RD经费和科技人力产出效率,扭转科技论文"数量论"和专利"供给导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际比较,本文发现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仍存在经费相对不足、结构有待优化的问题。究其因,现有政策和主观认识或可解释。分析表明,现有政策具有突出实用导向、弱化科学导向,突出研发投入强度、弱化基础研究投入,突出高校成果转化、弱化基础研究要求等缺陷。从认识上看,"基础研究无用论"、基础研究投入"不划算"、基础研究投入不高合理等深层次误区存在已久。建议进一步探讨和统一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合理确定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目标、中央财政新增研发经费投入应主要向基础研究倾斜、以及进一步明确高校的研发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