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课堂“读”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它们都担负着一个共同的使命 ,这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 ,使之形成能力。而“引读”则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简捷易行的 ,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读的手段之一。教学时 ,先由教师引读课文某些具有提示性或导引性词句 ,再让学生接读课文有关词句 ,从而达到“以引代讲 ,寓讲于读”之目的。常用的引读形式主要有“提示式、提问式、添词式、插叙式”四种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 ,特作如下浅析例谈。一、提示式对意义有明显分段的句子 ,可采用提示式引读。即教师领读有关句子或句群的…  相似文献   

2.
<正>领读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领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老师直接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领读可以减少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读书的难度,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读书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读书时,语气、语速、词与词的连接、重读、轻诵都是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因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地指导与训练。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识别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  相似文献   

4.
朗读,作为阅读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语教学的始末。因此书声琅琅已成为语课堂的重要特征。许多语教师还在课堂教学中大胆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曹静 《学子》2012,(11):61-62
一、引读之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  相似文献   

6.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平时教学中仍存在着偏重于文本理解与感悟的说教,而将朗读教学留于形式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变式诵读、语境引读、品味标点、品词析句、角色表演的策略,来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小猫钓鱼》是义务教材小语一篇童话.课文中的“猫妈妈”和“小花猫”的思想和言行都是现实生活的再现,真实可信,很有情趣.教学这篇童话故事,可依据童话的特点,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启迪小学生的想象,认识“小花猫”的形象,抓住关键性的词语领会文中的道理.寓乐于教,乐中知情.一,加强朗读训练,启迪学生想象,理解课文所展示的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谚语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教学《小猫钓鱼》时,应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语气地朗读,启迪学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读是重中之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何种读法最适宜?如何读学生才能感兴趣呢?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方法有很多种,如范读、引读、齐读等,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找准朗读教学的引爆点,要让学生在读中有体验,在读中有升华。一、兴趣为点,用范读引爆激情不同的教材内容,可用不同的朗读形式作为导入。教学时,当需要激情引趣时,教师可采用范读的形式,进行指导示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语教材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每篇课文后都不厌其烦地要求朗读或背诵课文。但究竟怎样读,怎样引导学生读,这里还有一个操作性问  相似文献   

10.
单调的朗读形式是学生读得索然无味的诱因之一,是保持兴趣的大敌.而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既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又能使朗读本身成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需要,从而读得兴趣盎然.朗读的形式可以有:个别读、分组读、同桌互读.齐读、引读、轮读、接力读、对比读、范读、听读、默读.轻声读、配乐读等等.一位教师教《月光曲》第九节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读的能力培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见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有关优化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供大家探讨。1.要有充分的劳动时间。"讲问式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的朗读时间却在几分钟之内。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如预习性的朗读,学生除要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外,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进一步读懂课文,不要以学生连一遍都未读完就鼓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在朗读时的唱读现象在农村学校常有所见。不少家长也反映,学生读书,他们听不懂。为此,我们对学生“唱读”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找出“病因”并“对症下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唱读有如下特征: 一、爱拉长音。这是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在学汉语拼音时,教师习惯于拉长音教学拼读,学生跟着模仿,从读拼音到读汉字和课文都形成了拉长音朗读的习惯。二、按词停顿。儿童初学字词时,朗读总是一字或一词一停顿,待到学句、学文时,教师又往往忽视关于如何停顿的具体指导。因此,他们在读句子时就形成了按词停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语"和"文"之间的关系,还应排除"重文字轻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4.
一、朗读指导 小学生朗读课文时最大的问题是“唱读”,具体表现为拖拉、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无停顿、念经式、快板式、破词破句、装腔作势等七个方面。新教师最容易忽略“唱读”的危害,甚至很陶醉于这种读得“很整齐、很大声”的效果,认为这样才算是“书声琅琅”。另外,部分新教师把朗读当做教学的点缀,教学时安排的时间不足、训练面过窄、目的性和指导性不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无法提高。因此,新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②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③朗读的面窄。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④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相似文献   

16.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教学效果亟待提高。朗读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语"和"文"之间的关系,还应排除"重文字,轻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注重"读",要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本身特点,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多朗读,从范读入手,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去思考,即所谓"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18.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多读书,努力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我们应该追求朗读教学"实"与"活"的融合,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流畅地背诵全文”是《醉翁亭记》一文的训练重点之一。为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流畅朗读 ,粗知大意。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读出语气和语势。《醉翁亭记》一文中 ,“也”字和“而”字出现次数较多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也”字的不同语气及“而”字的读音轻重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品味词句的习惯。在流畅朗读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粗知文章大意。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不要包办代替。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语句 ,可通过小组讨论或询问教师来解决。二、利用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一、朗读的目标要明确、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或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式,每堂课都让学生读,却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注重内容理解,忽视朗读习惯与方法的培养。甚至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朗读”。我认为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清阅读的基本障碍。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