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2.
周圆 《考试周刊》2015,(41):45-46
<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感指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  相似文献   

3.
宋洁 《教师》2014,(8):69-69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语文综合能力。叶圣陶先生很早就指出:“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5.
“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语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第二款中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又把“形成良好的语感”列为重要一条,并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最后,《语课标》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对语言的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7.
方丽芬 《广西教育》2013,(37):52-52,55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语感浸润语文课堂呢?笔者以《乡下人家》为例,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它是左右听说读写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学生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作为一种感知活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和揣摩语言的能力;要加强阅读指导,感受生活,加强积累;要使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其中多次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确,朗读训练离不开语感的培养。简单说,语感就是一种能迅速对语言文字做出情感判断的感受能力。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因此,朗  相似文献   

11.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说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而,我们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对语感的培养,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灵敏度。那么如何培养语感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在理解词句中培养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由基本的词…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出语感具有敏捷性、整体性、直接性的特点。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诵读,学会积累,学会揣摩、感悟,重视与生活的结合,重视语言实践,是培养低年级孩子语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人们对语文文字敏锐的感觉力。”语感教学就是以加强语感训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遵循“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途径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语感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揣摩、领悟语言品味  相似文献   

14.
任燕 《考试周刊》2009,(5):103-104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感知和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也是语言学习中长期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积累和结果。语感强的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理解透彻、表达得体,交际中显出较高的效率。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感培养。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整体把握。可以说,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把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见,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7.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18.
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明确提到了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耍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的把握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其实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悟,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加强语感训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那怎样训练这种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呢,我认为与构建阅读者的艺术审美心理时空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吕叔湘先生认为:“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出要“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力,是评定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同时语感又因“感受”的差异,难以通过量化来评价,我在课堂教学中把诵读、倾听、积蓄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途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