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人人都有,不管是高楼华屋还是茅舍陋室,都是温馨的港湾。但“家”中为何是猪,却历来让人疑惑,众说纷纭。有人以“豕”不合情理而改写成“人”,以为家里住的是人不是猪。第二次汉字简化也曾采用了这个字,但没用几年就废止了。我们现在用的依然是那个和“豕”组合的让人疑惑的“家”。  相似文献   

2.
释“家”     
一、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汉字“家”的形义来源,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说文解字·宀部》:“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省声”之字,多可疑音,故对许慎此条说解,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讹》中早就表示了异议:“家与牢同意。豕居,故从宀豕,后人借用为室家之家。”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踵其志并张大其说:“此字为一大疑案。豭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豭省耶?何以不云叚声而纡回至此耶?”(《段注》七篇下)段氏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窃谓此篆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  相似文献   

3.
    
蒋岭 《小学生》2006,(1):20-21
“家”的来由 我们的“家”字,由“宀”和“豕”构成,是房子里放着一头 猪。现在的都市人,除了把猪当宠物外,没有谁会把猪养在 房子里。但在农村,这却是惯常的事,有些猪养在猪圈里,有 些猪却穿堂入室,在家里走来走去。人类学家从这个“家” 字,看出产生这个字的时候,古人已经过了游牧时期,进入 定居生活,房子里才会有猪啦!  相似文献   

4.
<正>"家"字,宝盖头下的"家",是猪的本字。许慎在《说文》中把家看作是形声字,曰"家从‘宀’,‘豭’,省声。"段玉裁对许氏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省声,为什么不直接用"叚"作声符?所以段氏说"家"字的本义是豕之所居,由于猪是人类图腾的崇拜对象,故而引申假借为人之居。史证记载,"家"字的出现应当在畜牧业产生以后。这时,人类的家庭经济与畜养开始发生密  相似文献   

5.
关于"家"的形体结构,前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考古学与文字学角度出发,考察"家"字的发现情况和古文字本身的渊源。文章从新的角度给予了全新的见解,即从它的原始意义出发,把"家"拆分为"宀"和"豕,"分析"宀"时,着重从中国古代干栏建筑的发展史还原它;分析"豕"时,具体从中国古代牧畜业的发展史中人类与"豕"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刘周全 《语文知识》2012,(1):126-127
"豕"、"猪"二字都表示猪,但两字的竞争却贯穿了汉语发展的整个过程。"豕"字在甲古文中已经出现,并被大量使用,而"猪"字尚未出现。在先秦时期两字就开始竞争,同时语体差异初显端倪,直至隋唐以后,语体分化已见分晓,"豕"向书面语发展而"猪"朝口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8.
<正>《说文》七篇下宀“部:“家,居也,从宀瑕省声.”对许慎的说解,自元代以来异说纷坛.周伯琦认为“家”乃“豕居“,最先与许氏左论.其后翟云升以“家”为“从豕,豕亦声“;钮树玉以“家”为“从彖省声’,逞私见而修改许说.龚橙则认为“家”本为“(?)下坐犬”,批评许氏”误说从宀瑕田省声”.叶启勋则洁责许氏:“以造字之先后论,家当在先,瑕当在后.岂有先造之字从后造之字得声之理?“即以崇许宗许名世的《说文》大家段玉裁也不无遗憾地认为:“此字(即“字”——引者)为一大疑案.瑕省声读家,学者但见从豕而已.从表豕之字多矣,安见其为瑕省耶?何以不言瑕声而迂回至此耶?窃谓此纂本义乃豕之居也,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字义之转移多如此……且曲为之说,是千虑之一失也.“诟议甚多,兹不悉引.  相似文献   

9.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名篇《寡人之于国也》中有一句是"填然鼓之",有的人对其中的"填"字的理解有不同看法,认为"填"字应是形容词,翻译成"猛烈地"。本文从象声词的产生,"然"后缀的组词,鼓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三方面论述了"填"应为象声词,翻译为"咚咚地"比较确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梦"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世界和谐之梦,它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图景。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主要有三条路径,它们以宪法为框架,简称为"三民工程",即民主、民心、民生。其中,"民主"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民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民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保障,三者统筹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rì 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组成:"宀"是房屋,"元"这里指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造字法的理论,根据汉字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字中"家"的造字法。分析了传统意义上的"家"从宀,豭省声的形声字造字法的不合理性,从汉字的文化意义以及汉字及其结构的历时和共时的演化来阐述"家"从宀,从豕的会意字造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辨析了《西游记》中"销猪"一词的含义,"销猪"应指"阉猪",也作"健猪";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词语。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身"与"纹身",笔者考证了"文""纹"的本义,得出:"文"是古字,后造的"纹"是今字。二者是古今字;"文身"与"纹身"是一对异形词,"纹身"作为异形词,成为约定俗成的用法。许多新增的异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有收录,但未出词条。  相似文献   

16.
"对"的字形义解释众多,多数学者都认为它在甲骨文中是个表示地名的名词,但从大量文献以及方言用例来看,"对"可以作动词,"对"与"配"的核心义是"合",而上古"对""配"韵部相同,声纽一为端纽,一为滂纽,并且从文献、方言以及"对"的异体来看,上古端组舌音字和帮组唇音字确实有相通的情况,二者当是同源关系。"对"在甲骨文中核心义素当是"合",且释作持物祭祀之动词为佳。  相似文献   

17.
"揍性"是京津冀一带的方言词,"揍"只是个表音字,本字应该是"做",这个词也就是"做性"。"做性"犹言"做派"、"做作"。  相似文献   

18.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9.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无所短长之效"这六个字中,有三处存在异议:其一是"所",经过分析,"所"应为代词,作定语;其二是"短长";应为偏义复词,重在"长",也作定语;其三是"效",应为名词中心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