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能源约束、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海霞 《资源科学》2014,36(5):946-953
通过构建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能源生产部门的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了稳态经济增长路径上的经济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能源增长率的加权和,只要经济发展中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就可以克服能源的短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最优增长。采用我国2004-2011年30个省市的相关面板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计量回归分析,估计的结果支持了这一结论。研究表明,我国研发资本的产出效率低下,应该更加重视研发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强化研发资本投入量的增加。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都为正数,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系数小于能源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系数。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更多地要依靠能源消费的增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本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于非参数前沿分析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的省际工业绿色TFP及其分解成分的变化,发现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来自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拖累了绿色TFP增长。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效率增进与技术进步共同促进绿色TFP增长,资本深化促进了技术进步但不利于效率改进,地方分权对技术效率和绿色TFP增长有显著副作用,国有工业比重抑制了绿色技术进步和绿色TFP增长,FDI对工业绿色TFP增长的促进作用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魏巍  李强 《软科学》2014,(1):49-53
基于1990201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控制劳动、资本、对外开放等因素后,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积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全国层面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区域的稳健性检验发现,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效果存在异质性,其中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最后是东部地区,表明人力资本的跨区域转移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助于缩小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各地区的自主创新、省际之间的技术溢出以及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造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最为明显.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拉动;一个地区对R&D的投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显著影响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且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了人力资本的情况下,采用曼奎斯特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1996~2008年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此来代表科技进步水平,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又分别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技术进步以及中性技术进步和非中性技术进步,并实证分析了它们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进步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效率进步只对环保型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纯效率技术进步对能源节约产生明显负作用,而对环境保护不产生影响。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只对环保经济产生正面影响,非中性技术进步只对能源节约型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进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对于促进区域间农民收入的平衡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种植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土地劳动替代和产出结构调整5种效应,以此探讨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在样本期内整体上经历了"扩大(2000—2003年)—缩小(2003—2009年)—再扩大(2009—2012年)—再缩小(2012—2016年)"的交替演进过程;②深入探究此演变的驱动机制发现,技术进步是第一阶段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随后,技术效率改善和产出结构优化共同推动了该差距逐步缩小;在随后4年中,产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导致种植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距再次扩大;2012年之后,随着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土地劳动替代效应和产出结构效应促进了地区差距再次缩小。因此,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2010年之前中国种植业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而投入和产出结构调整则成为2012年后地区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构建中国信息经济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变量,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信息经济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进一步研究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不大,规模效率较低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效率较低地区也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进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终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西部地区明显比东、中部地区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最后是资本.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7~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Super-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域(西藏及港澳台除外)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利用GML指数对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构成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采用Tobit回归识别不同类型的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研究发现:①我国大多数地区碳排放效率较低,未达到有效水平,且碳排放效率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②碳排放效率变化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变化引起的。③ICT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30个省域整体、能源富集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能源贫乏区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索洛剩余模型出发,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商品价值进行分解,其目的在于推导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然后使用中国1978-2011年期间投入-产出要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三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波动较大,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较为稳定。因此,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决策层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软科学》2018,(6):1-5
基于PDA分解框架,引入Shephard距离函数和Malmquist指数将能源消费变动分解为若干因素,并将其应用于2007~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分析。结果表明:潜在能源强度和潜在资本产出是我国能源消费降低的两个主要因素;在驱动能源消费增长的因素中,潜在人均资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口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远比单纯的人口数量增长的作用大得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技术进步主要在东部地区显示出正向节能作用,而技术效率则对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280家民营上市公司2004~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SFA方法计算技术效率,研究了技术高管、制度环境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高管对公司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也有利于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在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技术高管对技术效率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两者表现出显著的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四川三洲特管公司采用国内、外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工艺和设备,生产国内最大口径(Ф630mm)厚壁不锈钢无缝管和合金钢无缝管,顶替进口产品,填补国内国防和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端产品空白的工程内容。提出企业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工艺路线,以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出发,探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促进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相互融合,技术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融合对技术创新具有双刃剑作用。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市场导向、标准先行、利益平衡是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协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综述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探讨专利与技术标准作为非关税壁垒在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代迪尔 《软科学》2011,25(4):81-8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探讨了贸易开放度、技术进步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基于中国1960~2007年的时序数据,结合环境学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了定量分析的温室效应估计方程。采用ARDL法估计的结果表明:自主研发强度、国际技术溢出、技术转化均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减轻温室效应;贸易开放度、能源消耗会加重温室效应;人均收入与温室效应无关。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碳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西龙  于渤 《科学学研究》2011,29(11):1658-1664
 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技术进步与行业结构变动从碳生产率中分解出来,测度了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对工业碳生产力的作用,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工业的结构效应与碳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碳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各个行业的结构效应又有所不同,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则对碳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市场多元素非线性相互作用放大而成的巨涨落,三者的关联的模式决定技术创新系统的表现。创造条件使系统进入混沌边缘并加以同步控制是技术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具体做法是创造宽松环境,运用复杂性管理规则处理,统筹产品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能,发展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创新环境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要朝绿色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纳入区域污染排放强度,使用SFA的方法测算中国各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之后考察制度环境、要素市场扭曲、资源投入比重、政府行为等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部门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相比于西部并未表现出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2)制度环境的优化、地区居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升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具有积极影响;(3)要素市场扭曲、政府对创新活动的资助、创新要素的资本化、劳务费所占比重等因素则不利于绿色创新技术进步,企业自有资金比重的升高对绿色创新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不明显。研究的政策含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的制度环境,发挥市场的价格决定机制,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是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效率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是提高碳生产率、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西龙  于渤 《科研管理》2012,33(8):35-40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5至2008年间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交互效应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结构变动则促进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其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抑制作用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