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移动阅读时代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偏好以及对数字出版内容和形式的需求,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出版用户体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用户在移动阅读中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洞察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用户在移动阅读时代更注重阅读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并对数字出版的互动性和视觉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结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出版的用户体验需求在不断变化,尤其强调阅读的便捷性、个性化、互动性和视觉效果,数字出版行业应针对这些需求进行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阅读时代提升用户阅读体验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编辑之友》2015,(12):19-22
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是一种更加注重感官体验,更加强调主体能动性和互动性的新型阅读形式.提升用户阅读体验成为数字出版行业在竞争中谋求发展的关键.当下的数字出版行业存在的制作不够精良、信息整合与推送精确度不够、阅读资源互通性不足、用户参与度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了用户的阅读体验,也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市场.数字出版行业应提升产品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打造专业化品牌、提高用户参与度,以期不断提升用户的阅读体验,做大做强数字阅读这一文化传播产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普及,新兴的数字出版启发了人们的无限创意,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数字化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数字出版的良性运作,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特点,与其他行业一样,消费者直接主宰着数字出版生存和发展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灿姣、姚娟在《中国出版》撰文说:从整个数字出版环境来看,终端或者载体决定不了数字出板的未来,用户需求才能主导行业的走向。数字出版不是做几本原版原式电子书、多媒体电子书,建几个数据库平台,而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包括已有的和潜在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有声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新业态,正面临优质内容匮乏、版权保护困难、用户场景化阅读需求复杂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探索其相对应的破局措施,为有声出版行业提出通过开展跨界合作提升有声内容质量和拓展内容分发渠道,采取政策、法律及技术手段保护音频版权,培养用户付费收听习惯,依托AI以及大数据技术挖掘有声阅读用户场景化阅读需求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天文 《传媒》2015,(8):74-7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发展到电子阅读.为了满足电子阅读用户的根本需求,数字出版应运而生,通过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为电子阅读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刊物,满足了用户的阅读需求.然而,随着我国电子阅读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用户对数字出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电子阅读环境下数字出版的转变途径,以此来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的现有运作模式,与其用户移动化、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并重的需求不相匹配.超小型出版形态的小文件尺寸、清晰导航、小出版体量、滚动式页面等特征,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是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出版的新路径.大众消费类数字期刊超小型出版方式的发展需要在技术、平台、用户等方面打破困境.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的建设,文章研究了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了我国高校数字出版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行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提出了课程建设与行业需求接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剖析亚马逊的数字出版创新与融合模式,结合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现状,提出了亚马逊模式对我国数字出版发展的启示,包括建立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优化协作机制、建立数字内容的形式与传播的多样化体系、完善数字出版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监管机制、构建积极理性的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系统的用户体验服务等.  相似文献   

10.
王冰 《出版广角》2015,(9):36-37
数字出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与电子阅读终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在移动互联背景下,数字出版行业产值飞速增长,加强对其商业模式的研究,对该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加强、改善数字出版的营销模式势在必行,选择适当的商业模式进行产品的推广和营销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出版企业的用户大致有三类:政府、学校和个人(多指学生)。传统出版领域,三类用户有着各自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出版物为例,教材由政府统一采购,教师用书由学校统一采购,教辅由学生个人购买。数字时代三类用户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基础教育出版企业的价值主张、赢利模式、业务系统也将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出版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急切需求,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业界和教育界的关注。高职院校数字出版专业的目标是为行业培养具备数字出版知识及数字出版技术手段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倡导实用科研和技术服务,以此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并逐渐拓展了一个新型概念——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凸显了与传统出版相比遥遥领先的优势,引领着出版圈的转型方向。数字出版的发展核心便是出版编辑工作,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编辑从业者需要满足新产业和新环境的发展需求,即在职能技术和工作理念等多个方面实施自身转型,同时要做好传统出版下的嬗变和坚守的价值之间的平衡,对数字出版的编辑工作的转型点进行精确定位,确保编辑能快速应对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数字出版的必然趋势。在挖掘用户偏好的基础上构建用户偏好模型是数字出版个性化服务的起点和基础,但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关注较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用户偏好信息获取方法、偏好模型构建方法和技术方案三方面内容的论述,为数字出版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数字出版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模式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相互矛盾,公众巨大的数字阅读需求推动二者的相互依存与发展。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出版行业和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概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基础,并就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共同发展的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已是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策划能力对培养高素质数字出版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从行业产业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与特色,课程设置与分配等不同层面,探索并提出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总结美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经验,为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文章对美国数字出版业中的数字图书业、数字期刊业和数字新闻业这三大主要业态在商业模式、出版模式、用户结构、市场重心等方面的现状和新的发展方向进行梳理,提出借鉴美国数字出版业的经验:中国数字图书业应围绕用户阅读习惯展开前瞻性、针对性布局,中国数字期刊业应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成果传播效果,中国数字新闻业应预判Z世代阅读需求,推进前沿技术深度运用,以助推中国数字出版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数字孪生如何赋能出版业发展、增添出版业信息化动能,文章基于管理创新方法,从出版的内容、出版的用户、出版的决策等方面分析数字孪生在出版业中的应用价值;从产业效益优先的发展机制、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生产机制、知识内容为主的服务机制、科学决策为目标的运行机制四个维度出发,探索数字孪生在出版业的创新管理机制,以实现数字孪生赋能出版业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行业发展顶层设计更加完善;价值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出版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实现更大突破;网络文学、数字教育等领域步入发展新格局;全媒体出版营销体系加快构建;走出去向纵深推进;产业保障体系和行业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本报告着重阐释新时期数字出版发展的新作为、新亮点,分析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结合当前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内容消费新需求、新变化,课题组对未来一年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作出进一步研判,对于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参考性。  相似文献   

20.
王健 《出版广角》2023,(16):32-36
深度融合背景下,如何重视用户需求、满足用户体验,成为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出版企业应该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和需求,开拓新的出版市场,同时注重内容的优质化和互动性,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精准推荐模式,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主动适应数字化变革,以用户思维为导向,不断推进出版与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