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企业专家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家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于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的整合。其综合了“教育专家导向”和“市场机制导向”两种职业教育模式的优点,又克服了双方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专家导向”模式的特征有:教育理念的先进性、教育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教育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手段的优化性、课程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主体发展性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给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影响。如何利用好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升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广大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产生了一些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情感的教育,它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这种独特的教育功能早已被一些专家、学论证,然而,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呢?本从五个方面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4.
不容置疑,国家公布毕业生就业率,主要是出于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对大学办学质量进行督促的初衷.但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率被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办学优劣和校长管理政绩的重要指标,片面追求就业率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那么,"就业率"对于大学教育究竟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目的?如何理解近年来出现的高就业率下的就业难现象,学校教育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和处理就业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信息技术手段在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手段也作为一种工具被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中,那么,如何运用好、发挥好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特别是教学改革中的工具性作用呢?  相似文献   

6.
惩戒首先是一种外部刺激,在学生回避它而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时成为激发行为动机的一种负诱因;作为负诱因的惩戒通过影响需要、动机、态度这些机体内部变量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惩戒并非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性质由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存在很多对艺术教育的迷思,比如,艺术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艺术是否可教?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吗?艺术是否值得被教?艺术教育的作用是什么?符号理论可以表明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及价值。我们不应该将艺术仅仅视为达成某一具体目的的手段,而应该将其既看作目的,又视为手段。艺术完全是灵感的产物这一假设是没有根据的,学生的感觉回应和情感反应可以被教育,艺术教育是可能的,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许多中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手段之一的心理咨询正逐步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这个中学校园里的新兴事物,学生们的反映如何呢?就此问题,我对我市的心理咨询工作进行了调查,结  相似文献   

9.
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本建设。在课程建设造要素中,课程现代化应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教育手段现代化则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手段的发展对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方法等的更新和变革又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将对课程建设的其他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师资素质提高,促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行的教育筹资体制是基于政府、企业、个人三大筹资主体设计而成,重点强调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然而,中国的第三部门近年来出现爆发式增长,社会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对教育筹资提出了新的要求。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引入第三部门理论,重新分析了教育筹资机制,认为除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外,还因第三部门参与而出现了志愿机制,这三者的整合将能更有效地筹措教育资源。而从"政府—市场—志愿"三维视角考察我国教育筹资现状后不难发现,明确各个筹资主体的责任,规范其教育筹资行为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教育筹资体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浅析职业教育集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集团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集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如何定义它,如何使其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为什么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发展职业教育集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对于构建职业教育集团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市场化正逐渐成为国际性的趋势,市场的力量如何改变着高等教育形态,其背景是什么,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结果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回答的。本文首先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国家和市场的关系,然后分类讨论了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多种力量,以及随着市场化而产生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我们要始终把办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作为首要的教育责任,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适度超前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解决好教育经费问题;确保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们的道德及道德教育状况并不乐观,德育改革似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当前的研究缺乏从纵向的历史的宏观的层面去探讨道德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和发展趋向,而知识与知识型对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从知识型的角度对道德教育与知识型的关系试做历史性的分析和梳理,以历史为逻辑论证道德教育改革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德育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视野中“学习社会”与基础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处在一个人人都需要确立终身学习思想和观念的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现代的人们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而我们的社会则应该为提供这样一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活动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何谓“终身教育”?何谓“终身学习”?基础教育又应如何立足于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的理念来加以改革?全球化视野中“学习社会”的特征是什么?它对基础教育改革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有待于教育理论工作者去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The status, content, and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craft education in Finland, a standard subject in comprehensive schools, were examined during interviews with craft teachers, craft teacher preparer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examined: How are crafts defined? What rationales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keep craft education robust and what factors threaten it? What is perceived as the future of craft education? The status, content, and so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craft education in Finland, a standard subject in comprehensive schools, were examined during interviews with craft teachers, craft teacher preparers,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areas are examined: How are crafts defined? What rationales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keep craft education robust and what factors threaten it? What is perceived as the future of craft education? interviewees for teaching craft in schools fell into five categories: craft provides 1)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everal dimensions, 2) learning about living in the world, 3) Finnish traditions and culture, 4) social and individual growth, and 5) a break from the demands of academic subjects. All interviewees seemed to agree that teaching crafts in Finland is changing in terms of how teachers are prepared, who writes curriculum,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craft in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curriculum. Some interviewees portended a decline in craft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ing, while others embraced change as part of nation building.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语言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必须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中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文化素质教育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进行?这些都是该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终身学习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发展的国际动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那么何谓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所蕴藏的基本内涵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围绕同一个概念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表述?终身教育的地位又为何有逐渐被终身学习所取代的趋向?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仍还处在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状态。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不清,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述理念对实践所产生的指导作用。因此对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关系及其蕴涵于概念之中的本质特征作一番梳理和研究则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20.
Creativity: what might this mean for art and art educators in the creative economies of globalisation? The task of this discussion is to look at the state of creativity and its role in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art education, and to seek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ster of creativity, how it is shaped, and how legitimated in the globalised world dominated by input‐output, means‐end, economically driven thinking, expectations and demands. With the help of Heidegger some crucial questions are raised, such as: How can art maintain its creativ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otential in the creative economies of globalisation? Is it possible for art and the creative arts to act as a process of ‘revealing’ and ‘becoming’ and ‘throwing light’ on the world while working within the market econom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ere creativity has become a generalised discourse? What matters in this discussion is to find a way to argue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art education as a creative mode of enquiry through which self and the world may be better understood, identity might be realised as difference and being‐in‐time might be pos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