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领域。课程由蓝本向文本的转向,即意味着一个从知识中心到人本主义、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从封闭的知识体系到开放的意义结构的转变过程。同时,面对这种转向,教师的教育观念及教学行为方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十分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困境提出了"四个结合"和"两个转变"的解决途径: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相结合;科学目标与人文目标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从重视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转变;从精英教育向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化转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的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要发挥好新生入学教育的作用就需要对它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有针对性地改进。  相似文献   

4.
高校课程标准建设,不仅仅是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简单替换,而是实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等方面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课程标准建设是实现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管理本科课程现状,并对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设置标准、初级、中级、高级财务管理学课程标准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曾翔 《现代企业教育》2008,(22):208-209
虽然大学教育最初是以精英教育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这也在一定成程度上成为国民素质的一个标志。然而当大学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时候,大学所应有的诸多特质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许多媚俗的现象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大学,从机构到教师,再到学生,高等教育中充斥着无数低俗,卑劣的表演,这严重的损伤了高等教育的内在本质。本文试图在分析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展示媚俗的种种现象,以达到剖析媚俗存在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为此教育的一系列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统一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的转变”、“从单纯文化课程到综合性课程的转变”、“从单纯考试评价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以及“从以教书为本到以全面育人为本的转变”,已成历史之必然。教育者在事关教育发展战略的大局问题上,一定要抱着“积极求实”的态度,投身新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为此教育的一系列转变,即“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统一课程到自主选择课程的转变”“从单纯文化课程到综合性课程的转变”“从单纯考试评价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以及“从以教书为本到以全面育人为本的转变”,已成历史之必然。教育者在事关教育发展战略的大局问题上,一定要抱着“积极求实”的态度,投身新课程改革中。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早期英国教育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早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英国的教育状况和各阶层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教育理念经历了从宗教到世俗、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而这一变化又集中体现在当时一些英国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新轮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重新定位,在理念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结合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实际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迅速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把广大基层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高校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还受到就业观念、就业条件以及高校专业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政府、基层以及毕业生四个方面都要积极转变,推动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逐步由小众精英教育向大众通识教育转变,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应自成特色,明确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模式。本文结合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改革、建设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总结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邓伟 《文教资料》2010,(20):217-218
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今天的学生干部,明天的社会栋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今年,全国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创历史之最,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目前,有不少人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归咎于学生没有转变就业观念.在他们看来,经过数年的连续扩招,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巳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但大学生还依然保持着过去的"天之骄子"思想,不肯到平凡岗位去"低就",正是由于他们固守的就业观念造成了就业难.  相似文献   

14.
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依据“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这一突破口,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组织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新教改实验铺开的两年中,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已往有了很大改变,感悟最深的就是开始大量使用小组交流、讨论法进行教学。以下谈谈我的体会。一、小组交流学习的必要性1.小组交流推动了全员参与,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要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素质教育,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现实状况是中国学校的班额都比较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有限制,因此…  相似文献   

15.
精英不但应具有优异的才识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精英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在高分就是精英、拥有高学历就是精英、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英等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培养出大量伪精英。实施精英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将人才的价值取向从考试能力转变到实际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英不但应具有优异的才识或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精英教育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举。在高分就是精英、拥有高学历就是精英、名牌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英等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培养出大量伪精英。实施精英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将人才的价值取向从考试能力转变到实际能力上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教师已经发展为教学的管理者、学生的伙伴、资源提供者、教学设计者以及教学评价的反思者,对学生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加强。在此形势下,从构建大学教师的个人形象入手来建设教师队伍就变得十分必要并且关系到大学的声誉和大学教育的质量。对此,拟导入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从理念、行为、视觉等方面来分析如何塑造大学教师个人形象。  相似文献   

18.
闭石宝 《黑河教育》2014,(12):84-8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大学阶段是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大学生有必要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开展职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指导课程开展的迫切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指导课程虽然已经在高校普遍开展,但其实践情况究竟如何,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从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加大,很多高校也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应用性教育转变,注重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以确保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学思政教育也需要体现就业导向,实现与就业教育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做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转型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综合型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阶段 ,转变教育观念、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高校教育教学现代化为目前所必须。建设面向 2 1世纪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本文旨在结合我校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实践 ,与大家共同探讨大众教育时期综合型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