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大量实践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在线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常态,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在线教学必须以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本体论"——联通主义为遵循,通过梳理联通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诠释数字时代学习的创新特征及其本质,阐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对指导高校创业教育在线教学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主体的联通、教学资源的联通和教学过程的联通,最后,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在线教学模式应从教学共同体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业评价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最根本问题的认识,是教育实践的“道”,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进入新发展阶段,终身学习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学习空间逐渐向互联网迁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更加多元化,终身学习的新趋势呼唤教育哲学创新。从教育本体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本质演变为联通,强调通过联通促进个体与世界间多个层次的互动联系。从终身学习的认识论来看,知识演变为网络化形态,呈现全谱系、动态网络化、群智汇聚和问题导向等新特征,推动终身学习组织体系、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变革。从方法论层面来看,终身学习情境下的教育系统日益复杂、多元和开放,教育研究应当树立教育生态观,注重采取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和设计性研究范式。终身学习领域必须高度重视“道”的突破,加强哲学基础研究,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教育”引发了教育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传统学习空间已难以承载和支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学习空间的变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对学习空间术语的由来及其内涵进行梳理,并回顾了教育发展史中学习空间以及相应教学范式的演变过程。之后,文章分析了新学习空间观产生的动因,提出“互联网+教育”的新学习空间观,指出新学习空间建立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元辩证的空间认识论基础上,学习空间与教学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并分析和讨论了新学习空间在物质、社会和精神三层空间中都呈现出联通与融合的特征。文章最后基于新学习空间观的三层空间维度对当下具有新学习空间特征的教学创新进行梳理与归纳。期望文章为认识和推进“互联网+教育”学习空间变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世界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教育系统的思想基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时期,在新空间属性、新供给方式、新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下,教育的组织体系、要素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复杂性日益凸显。作者深刻洞悉“互联网+教育”正在推动教育系统从线性结构走向复杂网络结构,率先提出“互联网+教育”应以复杂系统观为世界观,应充分关注教育的复杂关系,应从耗散结构论出发认识教育生态体系,从协同学视角揭示复杂教与学的新规律。文章总结了关于“互联网+教育”复杂特性的已有研究成果,包括知识的网络化和涌现性、教与学的自组织和非线性,以及教育生态的联通和不确定性三方面的新规律,已有的研究发现为新复杂系统观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针对“互联网+教育”战略实施中出现的“改良学派”的认识误区和“课堂网上搬家”的实践误区,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复杂系统观,目的是引导教育工作者,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本质,摆脱传统线性思维,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探索研究新范式,切实推动“互联网+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领域的一场系统性、根本性变革,这是教育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全面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领域的创新与变革过程。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领域要深刻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终身学习信息化的方向,关注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树立全新的教育哲学观,即联通主义学习观、回归论知识观和教育的复杂系统观。在新哲学观指导下,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加持,可以从四个方向创新推进终身学习数字化转型:建设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空间,整合全社会资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健全终身学习立交桥制度。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三元空间的出现改变了知识的本质,带来了全新的知识观。揭示新知识的发展与演化规律,是从根本上回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什么”“如何教”等核心问题,也为构建适合国情的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教育评价以及教育供给模式等提供重要参考。为破解这些问题,研究基于演化思想将数据挖掘方法融入互联网知识演化规律中,从新知识内涵特征出发,构建互联网时代知识发展演化规律的研究框架,为从实践层面探究知识发展演化规律提供理论支持。整个研究框架分解为互联网知识表征模型研究、互联网知识抽取机制研究以及互联网知识发展演化规律研究等三个关键问题。在知识表征模型中,重点界定互联网中知识的内涵与特征,并此基础上依据知识表征原则构建知识表征模型;随后,依托专业社区文本数据探索互联网知识的抽取机制;最终深层次挖掘知识数据的统计学规律,探寻互联网知识发展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势不可挡,"互联网+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网络传播,教育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知识信息,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广大少数民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紧扣现实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开辟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教学范式绑定相应的教学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空间变革一直存在强烈的现实需求。联通主义哲学观为技术支撑的教学空间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教学空间变革提供了更多可能。实践中,技术在教学空间变革中的作用正由驱动逐步转向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之下有必要研究梳理出教学空间变革的价值、逻辑与路径。深圳市云端学校创设了“1+N”云端学校共同体新形态、“主讲+辅讲”的云端多师教学模式,打破物理空间、扩大社会空间、嵌入信息空间、延伸学习时间,形成全新的云端教学空间,探索出一条教学空间变革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三类空间——信息空间.新空间的出现对原有教育的业务流程、劳动分工和组织体系产生冲击,亦对教育规律的再认识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文章紧扣问题导向和时代导向,针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过程中展露的现象或问题,从"互联网+教育"理论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十大学术新命题,分别为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规律、联通主义学习的机理、教学新结构与新模式、教与学的复杂规律、工业化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理与方案、在线教育产业的定位和作用、教育研究的逻辑框架与研究范式、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制度体系."互联网+教育"理论创新可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盲目性、偏狭和局限性误区,是明晰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规律及实践方向的基础和前提.作者希望研究提出的十大学术命题能够为未来教育研究提供思考支点,从理论创新层面推动"互联网+教育"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进程中,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都需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相关工作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本研究以“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Ⅱ”这门cMOOC课程的主题一为例,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学习者社会交互和话题交互的网络化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课程促进者的参与推动了交互网络中连接关系的建立,使得网络的初始值能对整个学习交互网络塑造产生非线性影响。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学习者的参与度与交互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而是网络交互结构越紧密(密度越大)就越会在之后带动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讨论学习。这说明,联通主义指导下的学习,需要我们从动态的视角去观察学习者学习,学习者的交互与联通是在变化中展开的。在社会网络的连接中,草根学习者贡献的话题也通过连接形成了类似知识概念图的网状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能够较好地表征由下而上的群体智慧(知识的草根性)。很多相似的概念在动态性生成过程中会慢慢地聚合,而非依据专家的经验来划分知识的体系。对cMOOC课程更长时间地观察与调研,可以更真实地发现知识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和取得成功的关键。现有交互水平评估主要依靠人工编码实现,存在时间滞后性和耗时耗力等局限,难以实时反映交互水平状况。因此,本研究以国内首门联通型慕课“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Ⅱ”为案例,运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模型构建、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三个阶段实现了对联通慕课参与者交互水平的自动化评估。研究发现,在联通主义学习中:1)学习者成为交互主体,多元主体驱动课程交互;2)寻径和意会是决定联通主义学习成效的关键。本研究一方面检验和发展了原有联通主义交互规律研究,另一方面实现了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中参与者交互水平的自动化评估,为联通主义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工具支撑,探索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改进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的价值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强调以学习者共同体为核心来开展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活动是联通主义区别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学习者共同体已成为联通主义学习范式下的知识生产群体,但其知识生产属性尚不明确,亟待更深一步探究。由此,本研究借助机器学习领域中的词向量(Word2vec)语义分析工具,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生产为客观参照物,在同一个主题下对联通主义视阈下的c MOOC "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的知识生产属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基于c MOOC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呈现出三种类别的属性,分别是:主题聚焦性、理念时新性和视野广角性。而以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代表的传统知识生产则呈现出分层结构性、特定群体关注性和物质供给侧重性三种类别的属性。基于以上结果,本文进一步从生产群体、思维理念以及实践应用等层面对比和剖析两类知识生产的影响和启示。作为以国内首门c MOOC为研究对象开展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属性与传统知识生产属性的对比实证研究,其结果不仅为国内、国际上以c MOOC为表现形式的联通主义知识生产实践提供了客观证据和直接指导,同时也首次探明了联通主义学习范式下的知识生产属性,为联通主义知识观及其知识生产理论的构建和充实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联通主义作为数字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学习理论,强调以生生交互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为促进网络学习者的深层交互和协作创新,联通主义课程创设了有助于深度思考、互动联通的问题解决情境。为探讨联通主义学习中协作问题解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以cMOOCs“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第五期课程问题解决阶段12个小组的协作会话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网络分析方法挖掘协作问题解决的教学交互规律。研究基于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模型设计出适用于联通主义协作学习的认知编码框架,通过对不同问题类型、成员构成和协作质量的小组进行认知网络差异分析和质心位移路径分析,揭示出联通主义情境下小组协作交互的相关规律:问题类型影响小组走向高层次交互的路径,成员构成类型影响小组的交互倾向与意愿,协作质量与群体交互层次和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联通主义理论揭示了"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规律,学习者社会网络的形成是联通主义学习的重要过程,因此,深刻认识联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网络规律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国内第一门cMOOC微信群中的交互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探究了联通主义学习情境中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在宏观层面,整个课程微信群交互形成的社会网络是一个多中心的复杂网络;在中观层面,内部子结构形成了8个凝聚子群;在微观层面,度数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参与者)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联通作用。最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联通主义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符合联通主义课程的教师观;自组织是联通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联通主义学习者的网络地位可以反映其联通主义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教育”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又是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体系变革的核心抓手,其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互联网“+”教育,而应将“互联网+”作为整体场域持续赋能教育变革。文章从技术场域的视角分析“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提炼出“互联网+”技术场域具有网络泛在化、服务即时化等六大特征及与此相对应的供给社会化、服务个性化等“互联网+教育”六大特征,同时对当前符合“互联网+教育”特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加快技术赋能、变革教育方式、探索供给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数字素养五大维度建构“互联网+教育”生态体系,以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6.
cMOOC与xMOOC的辨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发展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当前基于课程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也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产生、传播和应用的方式。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MOOCs作为在线教育发展大潮中的一种探索形式,主要发展出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从MOOCs的理念及其对高等教育变革的视角来看,cMOOC提出了适合数字时代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认知过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xMOOC借助于互联网,引入商业模式,突破了百年来高等教育坚固的“知识产业链”,吸引品牌大学的介入,为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运行模式。但是无论哪种MOOCs均是课程层面的尝试,是局部的探索,因此需要站在数字化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转型的高度,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尚处起步阶段的MOOC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互动模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监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应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模式、转变监督机制,全力打造“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7,(1):48-54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移动学习以其独具创新的方式引领着数字化学习的巨大变革。如何提高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是长期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文章以移动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并以"网线制作六步法"课程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拓展了教学者的教学思维,并优化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9.
线上、线下教学各有其优劣。线上教学包括课程平台、教育者和学习者。三者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线上教学面临极大挑战。文章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依托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Connectivism)学习理论,重构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的“2221模式”,即线上和线下2种途径,学习者和教育者2个主体,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型和教育者起带领作用的教育模型2个模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复杂并统一的1个学习网络。“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在数字时代运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数字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适应了当前移动学习的需要和社会变化,强调知识的联通、重组和再造。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将分散在各节点中的知识链接起来,内化形成学习者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也是联通主义所关注的,即学习是链接建立的过程和形成有意义的知识网络的过程。本文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引下,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概述,发现两者存在内在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要注重内容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交互性原则,期望能更好的为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