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较长的课文。如何把长课文教得深入浅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从整体入手,先学首尾段,突出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是:①层次分明,前呼后应。课文以空行为标志,一目了然,分为五段。从时间上看,首尾两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部分课文采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直奔中心阅读教学法是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直接捕捉课文中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进行读、议、分析。直奔中心教学的一般程序是:要求学生开篇通读课文,从结构入手,尽快地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紧扣课文中心,抓住结构的特点,找出规律,再向一般扩展;或先奔课文的高潮部分,抓住中心,再牵动起因,经过,继而层层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课文中心  审题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课文中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个句子?  默读后讨论、交流:  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生:课文先写许多人在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师:这句话得补充一点,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鲁迅的呢?  生:应该补上“鲁迅先生逝世以后”。  师:很好!(板书:在殡仪馆里)  生:接着写鲁迅先生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师:注意,老师要求说说“写了哪几件事”,要说事情。  生:是写…  相似文献   

4.
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年制第八册32课)时,采取紧扣中心,以问促读和读中有思的教学方法,只用了二课时,就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初读全文,找出中心。教学开始,首先提出问题: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事?哪一句是本段的中心句?②根据这一中心句,再从课文末段中划  相似文献   

5.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过去有一种流行很广的格式 ,即所谓的“老六段”———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词语解释、段落分析、归纳中心、写作方法。但是 ,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呆板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 ,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教材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探索、实验、研究、创造了语文课的各种教法。一、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先介绍课文中心概况 ,再深入地作具体、细致地分析。这种教法 ,适宜于篇幅较长、内容深刻而较复杂的课文。如教鲁迅的小说《故乡》 ,我便是这样教的 :先让学生把课文阅读一至两遍 ,再板书如下 :结构第一部分 :渐进故乡…  相似文献   

7.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8.
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要从学生阅读理解过程的规律出发,逐步教会学生读懂课文,综合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一、认读感知。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充分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对课文获得一种初步的印象:课文写的是什么,课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叙述的顺序怎样,在自读课文中遇到哪些问题等。这一步的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①给学生提供关于理解课文必要的背景材料及其它资料。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并调动学生原来学习过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课文的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9.
1.课文分五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每段中找词语或句子作小标题。说说课文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第一段:写“我”对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第二段:写伯父鲁迅先生在与“我”  相似文献   

10.
邢贵才同志在《变序讲读法初探》(见《小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五年第十期)一文中写道:“结尾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或结尾点明文章中心的课文,可以用逆推式教学法进行讲读。”“这种逆推式的教学法,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中心,加速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学到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这个中心意思等读写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材我总结了课文的构段规律,并借助电教手段指导中年级学生寻找这些规律,掌握几种基本的构段形式,进行写段训练,有效地加快了作文速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先总后分的构段式。这种段落是按句子与句子之间在意义上的向心作用构成,几个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这个中心展开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就是这种形式。我便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套组合活动图片。先出现总图“鸟的天下”(远景),使学生有完整的概念。再依次出现“特写镜头”:鸟,鸟蛋,鸟粪……让学生看清“鸟的天下”是由哪些事物构成的。最后又在分图的上方映出总图。这样,上有总图,下有分图,在学生的视觉上就形象地  相似文献   

12.
张思中教学法提出课文教学采用“三环五步”的教学步骤。三环是指:先从整体上感知,然后局部探究,再到整体深化理解和综合运用。即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综合运用的三环运行步骤完成接收——理解——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而五个具体步骤是:复习,预习准备——语篇整体输入——课文局部探究——整体综合应用——归纳,评比,作业。下面笔者谈谈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复习,预习准备复习,预习准备是课文整体教学的前提,是基础。学生能否主动地进行预习工作,能否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对于教师能否按照大纲要求圆满上好本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课堂效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先学习知识再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相似文献   

14.
《在仙台》第一段的文言词语较多,含意较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摘引原文,搞清作者当时的有关情况。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课文是从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下来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即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学日文,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二十年以后,写了这篇文章,怀念在日本留学时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15.
我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意指导学生口述课文,以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简要地口述课文内容。这种形式大多在议论文教学中运用,在讲析完一段以后,要求学生说说这一段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说明观点。课文逐段讲析结束以后,又要求学生从中心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上来简要口述全文内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要领,又能提高学生概括的说理能力。我教《学习》、《什么是知识》、《坚持和发扬毛主席倡导的学风》等课文,均采用了这  相似文献   

1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例表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文章末句既统帅全文,又照应全文。课文中写的四件事是由第一自然段中关键词“爱戴”引发出来,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四件事从不同侧面作了立体回答。四件事独立性较强,都可以独立地归纳出一个中心,而且学生理解起来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全文的中心是本组课文,也是本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按照课文及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法,落实学法。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本课中充分发…  相似文献   

17.
《喜鹊》这篇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写出了喜鹊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喜鹊这种鸟类的有关科普知识,还要学习本课简洁、准确的语言,以及初步了解本课的表现手法.全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布局谋篇.先总写"大家都把喜鹊看成预兆吉祥的鸟儿",并带出"喜鹊"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吉祥感觉"这一问题,引出下文;再分别从喜鹊的外形、造巢、捕食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叙述和说明;最后,照应全文,总括喜鹊的特点:"朴素洁净、无忧无虑的喜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意图]《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忆人记事类散文中的名篇,但因成文年代久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隔阂,以传统的单篇阅读形式讲授这篇课文,不利于学生把握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因此,本教学设计采取群文阅读的形式,师生围绕议题对关联文本进行比较、延伸、对比,通过互文式的整合性阅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关联文本的选用方面,首先,以教材为主,将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涉及到作者鲁迅四段求学经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两篇文章作为对比材料,  相似文献   

19.
第一课时(随着上课铃声,钱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师:昨天我布置大家自读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有些同学看了课文后提了不少问题,动了许多脑筋,所以我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先由学生给课文分段。当明确本文分三段  相似文献   

20.
中心句,顾名思义,就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从中心句入手教课文有两大好处,一是直奔课文的重点,二是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小学阶段能运用此法的课文不少,如《海底世界》、《詹天佑》、《海滨小城》、《草船借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如何扣住中心句进行教学呢?一般说来,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一是指导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帮助他们理解句意。二是指导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三是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教师也可以根据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