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刊2006年第3期刊登的《同质量0℃的水与0℃的冰其分子平均动能相等吗?》(下称“原文”)一文,针对同质量0℃的水与0℃的冰哪个内能大、哪个分子势能大的问题,根据“水结成冰体积要膨胀,分子间的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得出“冰分子的势能比水分子的势能要大”,并定量推算出1kgO℃的冰完全熔化为1kg0℃的水时,系统分子总动能的增加量与冰的熔化热基本相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热学内能一节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选择题,该题为:有相同质量的O℃的冰和水,试比较其内能大小。 ①0℃的水比0℃冰的内能大;②0℃的水和0℃的冰其内能相等;③0℃的冰比0℃的水内能大;①无法确定谁的内能大。 对于这道选择题,学生往没有肯定的把握,有的填①,大多数填③,各有其理由。填①的依据是;0℃的冰变为0℃的水时要吸收热量,所以0℃的水比0℃的冰的内能大。填③的依据是:因为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分子热运动能与分子势能之总和。由于冰水温度相等,因此分子热运动功能总得相等,而等质量的冰水,冰的体积比水的大,分子势能由分子相对位置所决定,这时冰分子间的距离比水的大,所以冰的分子势能,要比水的分子势能大。这样就得到0℃的冰比0℃的水内能大的结论。 究竟谁的内能大呢?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上来探讨一下以上两个答案。 设质量为m,熔解热为λ,冰的内能为占E_1,水的内能为E_2,大气压强为P。据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其内能的增量,加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即Q=(E_2-E_1)+A。当0℃的冰熔解变成0℃的水时应有:  相似文献   

3.
于秋梅 《物理教师》2006,27(3):38-38
例1.同质量0℃的水和0℃的冰哪个内能大?这是很多中学教学参考资料中都有的题目,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观点来看,应该是0℃水的内能大于0℃的冰的内能,因为水结冰时要放热,冰熔化时要吸热,1kg0℃的冰熔化为0℃的水时,需吸收3.35×105J的热量,所以可以认为1kg0℃的水比1kg0℃的冰的  相似文献   

4.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厦,也就是说表示物体所处的冷热状态.温度发生变化的时候,物体的许多性质都发生变代.例如,一般物的温层升高,它的体积要膨胀.在1标挂大气压下,水在0℃以下是固体(冰),在0℃以上才是液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动能是因分子效运动而具有的,势能是因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具有的.物体的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写物体内部分子的效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初,目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厅对,所以不管温度定多…  相似文献   

5.
1.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若冰再降温,体积会继续膨胀吗?答:不会的.0℃的冰若继续降低温度,其体积也会缩小的.因为水只在0℃~4℃之间是反常膨胀,即温度升高,一定质量的水体积却减小,4℃时体积达最小.0℃的水结成0℃的冰,体积大约增大10%.1标准大气压下,1千克的水变成冰,冰再降温,其体积V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可以从图1上看出个大致情况.2.冰和雪都是固体水,为何看起颜色却不同?答: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不发光的物体只有对射到它表面的光产生漫反射,我们才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该物体,物体反射什么颜色的光,我们就感到该物体…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大江东去”,气势恢宏,豪放雄健,但“春江水暖鸭先知”却清新自然,诗中有画,诗画相映:早春的春江,江水荡漾,群鸭嬉戏,好一幅隋趣盎然悠闲自在的鸭趣图。初春乍暖,江面上低于0℃的冰,吸收早春空气中热量,温度升高到0℃后,继续吸热,熔化为0℃的江水。热膨冷缩是一般物体的性质。但在0-4℃温度范围内,水却“反常膨胀”——热缩冷胀。冬季气温下降,江面水温随之降低,体积收缩,密度变大,沉入江底。江面的水,重复上述过程,最终上下温度达到一致。当江面水温降为3℃  相似文献   

7.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0℃的冰和0℃的水温度相同,所以它们的冷热程度是一样的.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来冷却物体时,用0℃的冰效果更好些.不是因为0℃的冰比0℃水更冷,而是因为0℃的冰熔化成0℃的水时要吸收热量.  相似文献   

8.
物质处于液态或固态时的分子势能是高中热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其大小不仅与温度和分子总数有关,还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及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的结构有关,有人认为物体受热时体积增大,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由于要克服分子引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要增大;但是有些物质具有反常膨胀的性质,在反常膨张时,物体温度升高,而体积减小,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分子引力做正功,所以分子势能减小。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两个存在相互吸引力(保守内力)的粒子在相互靠近(结合)的过程中,保守力做正功,系统的势能减少,系统向外释放能量——结合能;反之,将它们分开的过程,保守力做负功,系统势能增加,需要提供的能量应等于对应的结合能.在微观世界中,分子、离子、核子的结合与分离的过程普遍遵循上述基本规律.热学中的分子势能、熔解热、汽化热,  相似文献   

10.
在《考试大纲》中热学的知识点有12个,虽然均为Ⅰ类要求,但由于涉及到一系列热点问题,如:分子受力与分子运动变化的关系;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分子数量、体积、质量等微观量与物体体积、质量等宏观量的关系: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等问题,使得热学内容在高考试题中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理科综合的试卷结构特点,决定了热学知识的考查只有一个选择题,因此复习过程中在照顾到知识面的基础上,必须要突出重点内容.下面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谈一点热学的复习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