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2.
[问题呈现]案例一:《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学片段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教师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案例二:《卢沟桥的烽火》(苏教版第10册)教学片段学生阅读了“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部分内容后,教师让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提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要求学生:“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听到老师的这样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意在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做出判断、推理,并从中探索出简单规律的能力。但如何使这个问题不流于形式,将问题落到实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下面笔者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谈谈本人的看法。【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17页第12题的教学。【案例1】老师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完成表格。在学生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仔细观…  相似文献   

4.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时,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便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案例二:阅读《卢沟桥的烽火》(苏教版第10册“)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部分内容后,教者让学生说感受,学…  相似文献   

5.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教者让学生分节朗读、简述内容后,要学生汇报课前感受九寨沟的方法,并归纳板书: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景点解说、播放录像,接着便分组汇报“自学成果”:课外阅读组,借助朗读介绍了课外阅读中了解的资料;上网查询组,借助电脑展示了网上查询的资料;景点解说组,扮演角色介绍了课文涉及的景点;录像放映组,借助录像全部展示了相关景点的图像。汇报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台下与学生一道倾听,和学生一样兴奋。案例二:阅读《卢沟桥的烽火》(苏教版第10册)“守桥部队严惩敌人”这部分内容后,教者让学生说…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17页第12题。〔案例1〕教师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完成表格。在学生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交流。师:仔细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上面行数是2、3、4、6,下面每行的个数是6、4、3、2。师:其他同学还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上  相似文献   

7.
【案例1】在校内教研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了脉络之后,以课后的一个大问题"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请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总领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的“插曲”:“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师,我还想补充。”“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这使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尴尬。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理解的课堂,教师应该怎么办?[案例一]《孔子游春》(苏教版第12册教学片断)师(播放课件):“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生齐声朗读)师:这…  相似文献   

9.
【案例】 (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 (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暖流》浅显易懂.课文说明了江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课文中有一段江主席和南开大学的学生们齐背《水调歌头·中秋》的内容。存教学巾,我问学生,你熟悉苏轼的这首词吗?很多学生都说以前老师拓展过,有一个学生说:“我知道这首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生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这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教师用书》对第13课《学棋》制定的情感目标。为了达成这一情感目标,我在本课教学的结尾安排了“学生质疑”活动,本想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专心致志”这一道理的理解。不料,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意外的问题:“那个学生上课老是走神,说明他对学棋已经没有了兴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学呢?”显然,这个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教师设定的范围。对这只驶离航道的船,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百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内容。经历过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尤其是体会“百分数后面不能跟计量单位”的算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是凭借生动透彻的讲解来突破?还是依靠大量强化的练习来突破?为了真正达成难点突破的既定目标,我精心预设了多种教学策略。于是,带着一种“总有一款能用上”的自信,我步入了课堂案例一开始“百分数概念”的教学非常顺利。当学生借助现实情境自主提炼出“百分数概念”后,我用小黑板予以呈现:“表…  相似文献   

13.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最近笔者观摩了一次赛课活动,有两位参赛教师以"词语"为支点,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令人拍案叫绝。案例一: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和大黑骡子》。在理解"它融进了北上的滚滚铁流"这句话时,老师这样引导:读读这个词。学生齐读:滚滚铁流。师:读了这个词,  相似文献   

14.
《苹果中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故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近日,笔者聆听了一位老师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公开课,课堂中教师关于“横切苹果”的教学环节的处理引起了笔者的些许思考。【教学叙述】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师:老师现在切一个苹果,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怎么切。(教师演示从苹果的顶部切到底部。教师演示完后出示填空:从顶部切到底部的切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怀念邓小平爷爷,内容感人至深的课文,重点描写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伴随鲜花一起洒入大海的动人场面。那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课标”的精神?我以“创设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由于对“生成”本质的理解偏颇,引导缺乏智慧点化,致使一些语文课堂步入迷茫,甚至走向极端,这就需要寻求和把握课堂“生成”的平衡。举一个课堂现象来阐释生成性课堂的平衡。课堂现象: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组五彩池的图片,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味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执教老师深感意外……随后,教师鼓励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并让全班学生进行了一番讨论。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生:因为我看见五彩池的水很清。我想,…  相似文献   

17.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8.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9.
例一:苏教版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绿洲”指什么?生:沙漠中为什么会有绿洲呢?生:绿洲美吗?……师:问题就提到这儿,提得非常好。老师现在检查你们生字的预习情况。(接下来教师沿着教案一步一步地教)例二:人教版第八册《太阳》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吗?生:太阳有多大?生:太阳离我们有多远?生:太阳的温度有多高?生:太阳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地板书。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读一读书。(学生读书)接下来,教师指着黑板上的问题,学生一一作答。在教师近乎标准的答案下,学生们相互补…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教师把手藏到身边对学生说:“猜,老师手里有东西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