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斯蒂格勒的“第三持留”思想将人的问题与技术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且蕴含着重要的教育哲学意义。文章对“第三持留”进行存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人、技术和教育联系起来。研究发现,教育建立在“心理—集体—技术”三重个体化的基础上且与技术统一于“人之为人”的发生过程之中,显现出其面向未来的存在论意义;此外,数字技术正在异化教育,比如:瓦解作为地方性实践的公共教育,教育商品化和资本僭越导致去个体化,最终可能会造成教育存在论意义的丧失。围绕斯蒂格勒的相关思考,应对当前的教育困境需要强调学习者的生存主体性,倡导全社会的负责任创新以及在转型中找回教育的存在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高等教育过程公平是受教育者在就学过程中享受到平等的学习条件和教育效果,其影响因素及表象主要包括:教学条件的差异性,使不同专业的学生享用的教育条件不均等;师资水平的差异性,使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所享用的教师资源不均等;教师个体偏好的差异性,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受到的教师期待、态度和关注程度不均等。为此,要解决高等教育过程问题公平,就要坚持以下几个努力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构建公平教育的物质平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学过程最大公平化;提高学生公平意识,在教学过程公平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教育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要给予充分重视。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早期阶段形成的性格一般难以改变,对其日后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所以,作为心灵工程师的教师,一定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关注学生的性格健康教育以及对性格的培养。围绕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性格教育与培养问题,探讨提供性格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性格培养的方法等。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小学低年级性格教育的意义;第二部分则主要讲解培养学生良好健康性格的具体方法;第三部分则为学生性格构建对日后学习、生活的长久意义;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并收束全文,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育观念是文化在人心理上的一种反映,经过经验积累逐渐在头脑中沉淀化为一种意识形态。目前,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着本体与主体两种博弈,而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历史性差异、主体性差异三个主要特征。本文针对这三种文化差异性特征对教育改革中的教师教育观念变革提出三种建议:第一,加强文化交流,共享教育信息;第二,完善制度改革,深化革新意识;第三,提升大众文化,倡导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5.
论从主体性教育角度把握师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过程进行概括,并对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传统界定进行反思。在分析传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把握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从主体性教育角度来审视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在主体性教育实践过程中来建构新时期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建构与实现就是要探索人的主体性的合理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关注主体性的提升,并最终达到人性的自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只有在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其本源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静 《河北教育》2003,(9):38-38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个体独特性与差异性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应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适应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及个体差异得到应有的尊重。一般说来,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支配  相似文献   

8.
心理教育是基于心理学上的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社会学上的价值教育,两者的结合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基础,然而,并不能就此断定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两相结合是绝对可行的教育策略,基于心理的个体主体性和道德的社会公共性之间的矛盾和选择,以及个人社会化的健康考虑,两者的价值导向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策略与方向问题,在个体主体性与道德社会性的区别和关联的基础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可结合性也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综观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心理学自始至终都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其中,科学主义心理学催生了第一代评价理论(测量时代)和第二代评价理论(描述时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推动了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时代)的发展;第四代评价理论(建构时代)则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作为其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至今尚无一个为众多教育心理学家公认的准确定位.本在对已有的教育心理学对象的不同界说进行商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学习情境中的学生和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以及他们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