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生》2007,(10)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由商务印书馆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偶像”一词的解释有两种版本。1978年12月第1版解释为“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2005年6月第5版解释为“比喻崇拜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第6版,本文发现释义用语“指”由无明确功能的“释词提示语”变为解释引申义和词义外延的“专用释义用语”。第6版中“指”的改动包括删去、增加、改“比喻”为“指”、改“形容”为“指”以及“指”前面限定词的变化。第6版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了“指”在释义时与“形容”“比喻”等释义用语的功能划分。  相似文献   

4.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5期(总第328期)第87页刊载王春香老师《"鼻祖""滥觞""发轫"等词的由来》一文。关于"滥觞"一词,文中认为:"‘滥觞'的‘滥'解释为水满,……意思是说,在江河的发源处,水非常浅,只能盛满酒杯。后来,‘滥觞'也被用来比喻事情的开头。"文中给出的用例引自  相似文献   

5.
"滥觞",读作"làn shāng"。查《古汉语大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2001年重印本)对"滥觞"作如下解释:本谓江河发源指出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江可以滥觞。"后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又,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对"滥觞"作如下解释:〈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  相似文献   

6.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1994年7月第10次印刷)在解释"未雨绸缪"时这样写道:"《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绸缪:缠缚,引串为修补.鸱鸮在未下雨时就啄剥桑树皮,修补窝巢.后用以比喻事先准备,防患未然."真是"鸱鸮在未下雨时就啄剥桑树皮"吗?让我们先来看看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空穴来风"的释义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空穴来风"的语义逐渐向"事出无因""无根据"演变。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空穴来风"的释义变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这并未全面反映出旧义已经消亡、新义占据绝对优势的语言实际。现行辞书对这一类语义变化的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模糊性、滞后性的问题。建议词典针对语义变化的词语释义编写可采取"保留旧义,突出新义"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语文月刊》2012年第4期第95页《"经典"阅读中的个性化体悟——谢然〈不读论语枉少年〉观后》一文开头一句话是这样的:20世纪中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华断裂的阵痛,一度引发文化的迷茫。其中的"阵痛"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词语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是这样解释的:①分娩时因子宫一阵一阵地收缩而引起的疼痛的感觉。②比喻新事物产生过程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第五册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注均:“孔雀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高中第三册2000年版仅改“犹疑不决”为“流连往复”,改“汉人诗”为“汉代诗”,实同。此注谓两句“比喻”夫妇离别;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287页)"登陆"的释义是:"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它不能涵盖以下例子"登陆"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1.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是将前者解释为"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将后者解释为"比喻有虚名无实惠,或以空想来自我安慰"。但它们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孺子牛",典出《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杜预注:"孺子,荼也。(齐)景公尝衔绳为牛,使荼牵之,荼顿地,故折其齿。"齐景公让儿子用绳子牵着,被称为"孺子牛",后成为典故,古人多用来指溺爱小孩的人。本来如此明白的事情,后人却在理解此词时偏离了本义。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孺子牛"解释为"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单是从词义引申看,差距也  相似文献   

13.
常常发现有人把本体、喻体、比喻词误认为是比喻的三要素。最近在阅览室随便翻翻,又看到一篇题为《打个比方就知道》的文章(《小学生阅读报》1994年1月15日第5版,吉林出版,作者:陆桂林)。作者说:“比喻由三个部分组成,通常又称比喻三要素,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张涤华、胡裕树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在“比喻”词条中说:“被比事物、比喻事物和相似点是比喻的三个基本要素。”(见该词典第14页)可见,比喻的第三个要素是“相似点”,而不是“比喻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第287页)"登陆"的释义是:"①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②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词典的释义不够全面,它不能涵盖以下例子"登陆"的意思,如:(1)孙继海就将成为第一个登陆英超联赛的中国足球选手。(《人民日报》2000年12月2日)  相似文献   

15.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的课后"练习三"题目如下: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相似文献   

16.
<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古典诗词一直是高中课本录入的经典诗词篇目,课文改版后是作为诗词专项被录入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的,现在仍然作为诗词专项被录入2006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充分说明了这篇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但是在这两本教材中对"路"却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2004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中解释为"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在2006版普通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的《出师表》,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将之编选在九年级。但两种版本对“引喻失义”却给出了不同的注释。人教版: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比喻;义,适宜,恰当。北师大版:言谈违背道义。很显然,两种注释的分歧在于对“义”的理解不同:人教版把“义”理解为“适宜,恰当”;北师大版把“义”理解为“道理”。到底谁的理解更准确呢?我们先来看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7页)对“义”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2002年7月6日的《中学生学习报》(高一高二版,总第1019期)发表了陈昌安老师《通感质疑》一文,文章写道:“我认为:通感应归于比喻,是比喻的一种,或者说是比喻的一种手段。……只有在运用比喻的时候,通感才可以产生。比喻第一,通感第二,通感是比喻的一种。”无独有隅,2002年第6期《语文新圃》(第319期)上余海英先生《通感、移就、比拟的界限》一文认为: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句。”  相似文献   

19.
一、注音献疑1.《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一句中的"崤",教材注音为"yáo",解释为:"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5年第4版,下同)将此字注释为:"xiáo,山名,山中的谷道,是古代军事要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下同)中"崤"的读音也为"xiáo"。尽管"崤"古音读"yáo",  相似文献   

20.
讨论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我以为对"教育科学"这一概念作出界定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科学"的解释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学科的总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对"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格等。"(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版)显然,江苏省规划办研制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及其标准,目的在于以精品课题为引领,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探求教育的规律,增强教育科学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在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