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将王维《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解读为“被排挤出朝廷”,此说疑点颇多。基于这一说法和教条式照搬“征蓬”“归雁”等意象的象征意认为,此诗表达了作者“激愤和抑郁”之情就不那么可靠了。据考证,王维没有受到张九龄被贬的直接影响。考察《使至塞上》整首诗的语境和同时期相关作品可知,“征蓬”“归雁”乃至整首诗,没有激愤和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诗传边塞情 ,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闺怨》和《出塞》是诗人激愤于时代的阴阳篇  相似文献   

3.
赵壹作为汉代情小赋的高手,基品传世的虽不多,但却以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风格赢得了世人的高度上瞩目。他的抒情小赋大胆拦击东汉的黑暗府配政治并与之决裂,这在汉以前或以后的抒情小赋中都是不多见的,同时在赵壹的同时代,用纯粹的五言形式,直接抒发文人对政治的不满和激愤之情的诗歌,甚为罕见,赵壹开创了以五言诗入抒情小赋的先例,为抒情小赋创造出了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由杭州赴密州途中,是苏轼一生中写词密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这些词作集中反映了他当时的处境和人生态度,表现了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补外后的失意、不满和激愤之情。而这种典型的“贬谪”心态又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5.
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三十八个字,源自叔湘先生的一篇短论《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该文1978年3月1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誉为教育界的“一声惊雷”。二十多年来,这篇文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大,这段文字的引用率之高,在当代汗牛充栋的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中,可谓独占鳌头,堪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经典。其中饱含的激愤之情,急迫之情,期望之情,鲜明地体现出吕老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晁补之独特的身世背景以及坎坷的仕途遭遇,使他的词满怀悲凉激愤之情,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给后世以影响,本文就是以他的闲居词、谪居词为例来论述他词中的沉咽悲凉之音。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从而感悟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鉴赏的前提是理清文章的思路,鉴赏的基础是理解文章的中心,否则情和理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在理清思路的同时,鉴赏关键性的语句,从而让学生品味先生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所以我做到了不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工夫,而是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领悟重点;对学生采取分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真实领悟说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晁补之独特的身世背景以及坎坷的仕途遭遇,使他的词满怀悲凉激愤之情,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给后世以影响,本文就是以他的闲居词、谪居词为例来论述他词中的沉咽悲凉之音。  相似文献   

9.
唐代杰出文学家柳宗元的创作使山水游记散文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他运用清新秀美 ,生动形象的文笔 ,描绘自然景物 ,同时寄予了他政治上遭贬谪的激愤之情 ,达到了客观物象和主观情志的和谐统一 ,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许多诗歌作品蕴含了强烈的激愤意识。作者往往借助于历史神话、山水景物对其加以表现。同时代的韩愈、刘禹锡也有类似的激愤意识 ,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心理机制以及审美追求不同 ,表现在创作上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作为清初诗坛名家,宋琬其实是被深深误解的一位。他由个人际遇引发的“怨怒”、“哀歌”远非后人所界定的“和平中正”、“整齐雅炼”,其诗心的辨认对于清初诗界的整体认知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凡伟大的悲剧之所以能成立,就在于它没有解救之道。对于海子而言,他短暂的生涯中,实际走的是一条“不归”的诗学道路,即从对神圣乡土的怀吻到逃离现实的逼仄,从原始赤贫的生命冲腾而起直面内在生存的爆裂。在这条不归路上不断地闪现着弥散于大地的美学风景:乡村神圣、逃亡冲动、原始主义和内在爆裂。这些风景就是潜隐在海子诗歌中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译家。在翻译外国诗歌的过程中,他积极地吸取外国诗歌的营养,将其用之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从而促进了新诗的发展。刘半农对其译诗主题的借鉴是其译诗对其作诗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他所创作的一些抒情诗、叙事诗等诗歌中都可以读到外国诗歌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归隐后,词作题材扩展,写了许多乡村田园词和政治抒情词。虽仕途坎坷,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始终 没有泯灭。他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曲笔寓怀,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志向和有志不获骋的愤慨和悲叹;其词风也由豪放 俊逸转为委婉含蓄、苍凉悲壮。  相似文献   

15.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很早便进入了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题材。明末清初,文人王夫之(船山)的词作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梦”意象。他的写梦词生动地记录了他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映射着船山的坎坷人生,并具有丰富的内涵:既表达了船山的爱国之情,又抒发了思乡情怀,还寄予了他报国无门的孤寂悲愤情绪。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词中的"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词人借月抒发内心的悲愤、衬托自己凄凉寂寞的心境、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月亮意象之所以成为船山词中的常见意象,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月亮意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船山词清雅刚健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刘章在大跃进的年代走上诗坛 ,虽然诗歌受时代政治思想观念的局限 ,有图解概念、粉饰生活的一面 ,但作为“农民诗人”、“庄稼人的儿子”,仍有植根于农村深厚土地中的好诗贡献着特殊的审美价值。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的砥砺 ,他的诗从单纯、清新、欢快而转向深厚、深沉、凝重。尤其是“文革”后期和以后的新时期 ,刘章面对现实的吟唱 ,追求的都是生活的真实和诗人“自我”的忠诚 ,同时不少诗篇又以其饱含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而达到“无我之境”。其《南国行》标志着刘章诗风的巨变 ,无论内容、形式和情调都与前大为不同。这个在诗苑四十年不断探索、辛勤耕耘、成绩卓著、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黄景仁是清代乾嘉时期富有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有着幽怨和激越的两面,只有把这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黄景仁和他的诗。黄景仁诗歌中表现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中期文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放在乾嘉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上考察,黄景仁诗歌的精神和风格才能得到较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铭盘在《桂之华轩诗集》中倾诉了深沉的忧思悲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黎民苍生的悲悯,对行伍中种种黑暗的愤慨,对怀抱不得施展的满腔愤懑,对故乡风土人物的深切感情。明明是触兴而发,却被当时一些人指为“发语愤激”。他的诗歌“泽古甚深”,典型地体现出“学人之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