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广告创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化是广告化生存的环境之一,广告创意必然会受到传统化的影响。国际品牌的中国市场本土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和国内优秀广告可以证明:传统化丰富的内涵是广告创意的源泉。但是对传统化在广告中随意拼接、简单复制则会影响广告的诉求效果并导致化异化。寻找广告与传统化的契合点,关系在于广告创意要把握好民族化心理,要对传统化有所扬弃和创新,好在化内涵还需好的广告表现和制作。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离异与回归现象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异与回归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离异,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是内因,而西方文明潜移默化乃外因。在回归的动因上,传统文化的顽冥根深是内因,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是诱因。总体而论,近代中国西化的成就极低,离异明显不足,难度极大,大有半途而废之势,而回归的力度则因传统文化对异质文明的强大排斥力而显得不可阻挡,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穆时英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体现对传统化的叛离及生命力的张扬,这势必引起作家人格分裂的痉,因此在创作中,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民族化的回归以摆脱人格分裂的痛苦,这具体表现为他创作中浓重而衰婉的古典的抒情气息;作家对纯洁恋情的向往,家庭衰落的一曲曲哀歌,再则是回归大自然。  相似文献   

4.
苏童是先锋小说代表作用之一,他的作品既体现了先锋小说的特色,也有许多向中国传统化回归的味道,表明其继承与悖离并行的化立场。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化,对传统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晚年错误与传统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探讨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化的关系必将有利于对先进化的发展方向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所言的“围城”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化的“围城”与西方现代化的“围城”,走出传统化的“围城”意味着钱钟书对中国化现代化的追求,打破西方现代化的“围城”暗示了钱钟书对现代性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判。钱钟书的围城就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围城,走不出传统化围城但极力想走出传统化围城,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了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双重围城。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大胆地走向社会,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它所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企图解决传统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的一次尝试。尽管他的尝试最终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对传统化与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揭示,以及对传统化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肯定,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优秀的传统化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为视角,阐述了传统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认为传统的爱国精神、仁爱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刚健有为的精神等传统化的精华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采取净化化环境、创造成才的氛围、赋予尊统化以新的时代内容、建立健全的化制度等措施,对于弘扬优秀的传统化,激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地理因素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结合孕育蒙古族传统化的地理环境以及蒙古族传统化的形成史,分析了蒙古族传统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性。认为地理环境对蒙古族传统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物质场所和物质原料,而蒙古人民在适应这种环境的游牧生活基础上创造了蒙古民族传统化,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丰富、成熟和定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化既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思想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现代知识分子都不可避免地在个人心态中折射着传统化的光辉,传统化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敦促鲁迅举起启蒙的大旗,对传统化在社会心理的历史积淀和它所造成的精神创伤,即对国民性弱点进行了反省与批判。沈从与鲁迅小说创伤中传统化的所指就有很大不同,传统化对沈从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世俗民风的浸染与湘土人情的渗透,他在小说中构建的是一个感性自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从现代社会发展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化,阐述了传统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撞,分析了传统化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指出我们应在对传统化的批判继承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的务实精神;爱好和平,追求和谐;持续性与延续力;多样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循环论所显示的凝重性;以中庸之道为高级哲理;集权政治与民本思想依存冲突等特征的形成,与农耕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贯穿于中国传统化发展的始终,对中国传统化特征的形成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站在民族化发展的立场,寻求中国传统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活力。就现代陶艺的当代精神与传统化的完美结合,传统化的再创造及融合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化的核心内容。传统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在看待传统化、看待意识领域的控制权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应是:不能夸大全球化时代西化、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对我国的影响;中华民族对自己的历史抉择有着坚定的民族自信,对传统化和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有着坚定的思想自信,传统化必将实现向现代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权不会丧失。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全球化·西化·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现代性,全球化,西化和本土化等概念的辨析,认为中国传统化与现代性,全球化等并不处于同一个层次,必须对“中”“西”进行清楚的划界,中西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传统化发展出了现代性化,而中国传统化没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中国才能更好地确立现代性,参与全球化,中国传统化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传统化的超越是体制改革的前提。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化超越创造了有利条件。邓小平结合我国国情超越传统化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均平思想,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进行体制改革,实现超越与改革的完美结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国门大开,外来化蜂涌而入,对本民族化冲击很大,民族化产生危机。《白鹿源》在此背景下产生,着重对开放年代的传统化重新审视。作陈忠实将传统化中的主要部分三泰化“关学”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主人公白嘉以及作为中国传统化符号的朱先生。《白鹿原》表达了作对传统化的留恋与希冀,传统化的精髓一定会世代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化有机的组成部分,普遍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生动性,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人资源。它不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具有潜在多方面的经济开发价值。在保护,整理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化方面,应当既要纠正保守,狭隘的认识,也应注意克服一涌而上,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  相似文献   

20.
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化的最高境界。“和”化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的国民性格、化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追本溯源,“和”化根植于我国农业明的土壤,肇始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卜禾。中庸之道是实现“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