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通过定点定焦和跟踪拍摄,对参加"好运北京"测试赛的中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拍摄.运用SIMI软件进行分析,对我国运动员桨频、桨角度、时间、位移同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出桨入水出水角度、各阶段时间分配以及左右桨配合上存在一定差异,我国运动员在途中阶段较世界强队有明显差距,在冲刺阶段我国运动员同世界强队相比存在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优秀静水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IMI 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中外优秀500 m单人划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优秀艇的划桨节奏与国外优秀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艇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1.4:1,而国外优秀艇的拉桨阶段的时间与回桨阶段的时间比例为2.1:1;国内优秀艇途中划阶段采用的是大划距中低桨频技术,国外优秀艇采用的是中低划距高桨频技术;500 m单人划艇项目的成绩与桨频的相关性大于划距;国内外优秀艇的桨叶入水角度和出水角度较为一致,平均入水角度在55°左右,出水角度在35°左右.建议中国优秀单人艇适当地提高桨频,减小回桨阶段时间比例,优化一桨节奏,提高每桨划船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晓浦  魏文仪  裘艺 《体育科学》2006,26(11):62-66,74
采用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法对参加2005年全运会预选赛的12名男子优秀运动员在500m单人艇比赛时的途中划过程进行了现场拍摄,并且运用自行研发并与摄像方法相适应的皮艇运动专项解析软件对所拍的图像资料进行解析。运用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途中划的划桨技术,拟揭示国内单人皮艇500m优秀运动员途中划的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特征,以期从理论和解析数据两方面探究提高途中划划桨效果的皮艇技术的改进方向。结论:双机同步二维摄像方法和专项分析系统使用效果良好;根据拉桨过程中桨获得推进力的主要来源,整个拉桨阶段可分为入水升力推进时相、阻力推进时相和出水升力推进时相;拉桨时艇速的变化特征是分析划桨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随速度的提高,后拉划距减小;最大艇速出现时刻前移和速度下降率增大,阻力作用于艇和桨的相对时间延长;在出水升力推进时相,减小划桨的水平速度,加大垂直速度,加大出水角,将更有利于提高艇速和划桨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参加亚运会与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的皮艇运动员划桨技术和竞速结构的不同,分析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点,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优秀运动员的划桨技术和竞技能力;研究方法:通过SONY摄像机对2010年全国皮划艇春季冠军赛和广州亚运会的200 m皮艇项目中参加男子单人皮艇(MK1-200 m)的运动员进行全程跟踪与定焦定点拍摄,运用德国SIMI运动分析系统对MK1比赛中亚洲优秀代表队的划桨技术和竞速结构做出对比分析;研究发现,MK1-200 m皮艇项目中,参加亚运会与冠军赛的运动员在一桨划距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在时间、艇速和桨频指标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员的划距与桨频呈现出高度负相关,处理好桨频与划距的关系是运动员提高艇速的关键;两组运动员的出水角呈显著性差异,尤其是B组的出水角过小,划桨周期的时间较长,桨频降低从而使艇速下降,因此认为,桨的出水角不能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国家队和赛艇优势省队运动员为测试对象,总结分析我国精英女子赛艇运动员的划桨技术特点。方法:27名运动员参与本研究,利用"BioRow Tel"系统测试五种桨频(20、24、28、32、36桨/分)下的划桨技术,测试参数包括划桨节奏、桨叶轨迹、桨力特征等。结果:拉桨时间百分比随桨频的提高显著提高;入水角、出水角和划幅在中低桨频下非常稳定,但在接近比赛桨频时显著下降;抓水打滑和出水打滑均随桨频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桨力相关的参数对桨频的变化相对不敏感。结论:我国运动员较为注重桨叶入水和拉桨前段,表现出的技术较好,而在拉桨后段特别是桨叶出水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大;临近比赛桨频时的技术同中低桨频时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训练中要解决好拉桨后段和桨叶出水的问题,并注重提高运动员在比赛桨频时的划桨技术。  相似文献   

6.
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德国SIMI°Motion7.50运动分析系统对2007年世界锦标赛赛艇女子单人双桨运动员途中划技术进行二维录像解析,探讨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发现,一桨周期内,由于运动员身体前倾程度以及桨叶入水角度不一,运动员间以髋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异较大。运动员拉桨初期注重腿部推蹬,躯干不能过早伸展;拉桨后期要求躯干至上肢关节协调发力。回桨阶段运动员肩肘关节和躯干最大角速度几乎同时达到,上肢关节衔接技术要求较高,腿部处于放松状态,不参与发力。躯干在整个回桨过程中基本保持匀速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影片拍摄法、图像解析法对其主要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主要采用单足跳型技术;着地瞬间时相,着地角在跨步跳阶段、支撑腿膝角在跨步跳和跳跃阶段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支撑腿最大缓冲时相:支撑腿膝角缓冲幅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偏小,差异显著,表明支撑腿退让性工作能力和快速蹬伸能力不强.离地瞬间时相:起跳角在单足跳和跨步跳阶段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偏小;助跑最后一步的水平速度为9.99 m/s,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维高速摄像方法在比赛中对古巴、中国、波兰、加拿大 4名中外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拦网技术进行现场拍摄 ,以及三维录像动作解析和分析。结果显示 ,古巴和波兰运动员空中动作较好 ,拦网攻击性强 ,拦网击球瞬间重心高度较高 ;从栏网时机上看 ,拦网运动员晚于扣球运动员 0 .17s起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不同训练周期中运动员疲劳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训练周期中使用多种监测手段对运动员疲劳的诊断效果;方法:以北京划艇队12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使用血液生化指标、心理调查问卷、Omega Wave系统对运动员在不同训练周期的疲劳情况进行诊断.结果: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周的血清肌酸激酶与基础训练周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运动员大量训练周健康疲劳量表得分较基础训练周显著降低(P<0.05);运动员大量训练周的交感神经调节系统影响因数与基础训练周相比显著降低(P<0.05);运动员大量训练周的压力指数相对于基础训练周显著升高(P<0.05);结论:持续的大运动量训练,可以导致运动员出现心理或生理疲劳;Omega Wave系统对运动员生理疲劳的早期发现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二维摄像解析优秀男子划艇运动员500m划过程中桨频、单桨桨力以及桨幅等动力学指标,研究运动员全程划技术特点和体能特点,研究结果表明:500m划过程中,桨频、单桨桨力以及艇速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出起航时高桨频,中途由高桨幅代替桨频维持艇速,而在冲刺阶段是以高桨频和高桨幅维持冲刺效果的特征。但是运动员在途中划阶段,由于耐酸能力的下降,导致抓水不牢、晃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赛艇运动中拉桨阶段的桨力曲线反映了运动员的发力特征,是专项竞技能力诊断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队的测试实例,对不同艇种、不同桨位的桨力曲线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对赛艇项目进行系列测试(桨频:35桨/min),结合专项认为专项技术较好的多人艇运动员大多采用A型;双人单桨项目中.领桨手倾向于采用A型桨力-时间曲线,一号位桨手倾向于采用B型桨力-时间曲线。不同桨频下的桨力-时间曲线特征可作为训练效果的评估依据,低桨频训练必须保持合理的拉桨速度和拉桨力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SIMIMotion运动分析系统,对中、外赛艇女子单人双桨项目(W1X)优秀运动员一个完整划桨周期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赛艇W1X优秀运动员在划桨技术周期的艇速、划距指标上与国外W1X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推拉桨时间、桨角和各关节角度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赛艇W1X运动员的推拉桨时间、划桨身体姿势比较合理,建议在保持推桨动力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赛艇W1X优秀运动员低桨频高稳速划桨的技术,缩短与世界级赛艇W1X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第20届冬奥会优秀速滑运动员1000m比赛战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速滑运动员1000m比赛的分段时间与速度及战术运用的比较与分析,统计出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在起跑绝对速度上没有差异,而且同国外运动员相比还快了一点,表现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前200m段落中速度较快。由于前200m滑行速度过快,消耗了较大的体能,因此,随着距离的延长,在后程距离段落中速度下降幅度较大。同国外运动员运动成绩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全程距离比赛中体力分配不合理,导致200~1000m两个段落速度下降过大,最终成绩不理想,形成战术运用不当,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形成较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4.
对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和世界顶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短程和全程助跑跳远成绩差、K值三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利用率明显高于世界顶级选手,但技术评定等级低于世界顶级选手,主要原因是起跳环节存在差距。不同运动员最佳的助跑速度利用率存在差别,高助跑速度利用率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起跳能力和跑跳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我国优秀男子跳远优势和不足,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运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腾起初速度、水平速度和起跳时间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这三方面运动能力是较强的。(2)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垂直速度和运动成绩与国外运动员存在显著性差异,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度和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运动员可能导致跳远成绩小于国外运动员。(3)我国优秀运动员腾起角与垂直速度都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原因:①是运动员起跳腿缓冲和蹬伸能力不足;②是摆动腿和手臂的摆动速度慢;③是髋关节和骨盆运动原因;④是运动员最后3步积极加速上板意识不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对我国优秀男子400米运动员郭钟泽在天津全运会中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段计时,分析其分段距离与各分段速度及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速度分配上的差异。研究得出我国男子优秀400米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成绩差异主要在T3分段,突破T3分段,将会拉近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的差距。通过郭钟泽的个案研究,从实践上验证了男子优秀400米运动员分段距离与分段成绩、前后200米差值及总步数与步长特点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同时,提出了提高绝对速度是400米跑运动员的首要任务,加强速度耐力训练是400米跑运动员的基础,优化技术结构是400米跑运动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柔道运动员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7名优秀柔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身体成分、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及血液指标等对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成分及形态学和血液生化指标与普通组运动员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优秀运动员基础代谢率降低,出现机能节省化现象,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改善,能更好的适应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女子优秀组运动员肢体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都优于普通组运动员。  相似文献   

18.
腾起角——提高我国男子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优秀跳远选手在腾起角度上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较有者显著差异,在腾起初速度上两者却无明显差别。在对腾起角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腾起角度在提高我国优秀跳远选手成绩上有重要意义。并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我国优秀跳远选手成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赛艇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赛艇多参数遥测分析系统和IPL型高速摄影机同步测试方法,对我国国家赛艇集训队16名高水平运动员(男10,女6)的双桨技术进行了测试研究,分析结果如下:①在三种划桨类型中,“平缓力型”的动力学效率最高。“平缓力型”意味着拉桨力平稳增长达到峰值,然后对称下降直至拉桨结束。②艇速曲线有“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类型。“单峰型”的特点是艇速变化平稳、能量消耗较少;“双峰型”能量消耗多。出现“双峰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边拉边按”和运动员身体在滑轨上加速不稳。③建立了浆力有效冲量与艇平均速度、艇速波动程度关系式。④发现一些选手左右手划桨力差别较大,桨叶入水角偏小和“拉提”时拉的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