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话教学关涉到自我的理解、共识和价值实现;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真正有效的对话教学应该是建基在平等、自由、互相理解和尊重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式。我们需要改变僵化、陈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创造出和谐、平等、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个对话的参与者都会获致知识,达成共识,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叶应明 《学苑教育》2012,(24):23-23
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和目的,更是一种精神和理念,它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生物对话教学是一个对生物学科理论知识的解读过程,也是对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希望通过这种新型理念的灌输,能够为生物教学带来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话教学是贯穿平等、民主、沟通、理解、合作、信任等对话精神与原则的教学。基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二元对立与二者差异、平等中的首席与平等中的主角、师生对话和与文本对话、作为一种补充与需要加以补充等方面探讨对话教学的内涵和对话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话教学初论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 ,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对话教学中的对话 ,不限于纯粹的言语形式 ,而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包括五种内涵 :民主的、平等的教学 ,沟通的、合作的教学 ,互动的、交往的教学 ,创造的、生成的教学 ,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伦理、教学思维等方面 ,对话教学均有革命性的建树。虽然对话教学成为普遍的教育现实为时尚早 ,但作为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学精神应是无可争议的。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是贯穿平等、民主、沟通、理解、合作、信任等对话精神与原则的教学.基于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二元对立与二者差异、平等中的首席与平等中的主角、师生对话和与文本对话、作为一种补充与需要加以补充等方面探讨对话教学的内涵和对话教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董文 《学语文》2008,(5):23-23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意味着对话理念正式引入中学语文教学。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中对其作了精要的阐释: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则是和传统教学中的一元独白相对而言的.是师生间借助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手段和方式.是对话主体在心灵上相互回应和融合。这种理念的确立,让对话、交流、沟通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正逐渐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生成型”转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想真正实现对话,笔者以为必须遵循以下三原则。  相似文献   

7.
钟小玲 《中学文科》2007,(9):102-103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话教学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获取知识信息,而是与学习对象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不断地体认、吸纳、批判、反思、重构和创造的过程。实行对话教学中,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等五动,尊重学生;二是形式开放,对话多元;三是注重过程,讲求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是在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进行的,从而达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为了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话,应探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对话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话作为教学原则,强调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构建平等的对话、交流、沟通。它具有丰富学生学习经验,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对话和创设和谐性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平等的对话,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一、对话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1.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教学能够体现对话理论和精神的教学形态,它建立在民主、平等、尊重以及信任关系基础上,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情感、思想以及价值等多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针对教材  相似文献   

11.
所谓对话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从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为"对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对话教学正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概念与要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对话教学的概念分析所谓“对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对话被理解为与单个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语言形态 ,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事实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原始的以口头语言交流为特征的语言学意义 ,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社会和文化的意义。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 ,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 ,对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具体来说 ,对话作为一种原则 ,往往与民主、平等、包容、坦诚联系在一起 ;对话作为一种策略 ,往往与共同在场、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联系在一起。即指通过敞开、接纳、…  相似文献   

13.
谭静 《教学与管理》2013,(11):29-31
对话教学以其尊重、彰显人的主体性而成为主体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主体性教育活动中,对话是一种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为基础,以寻求真知、创造意义和建构完满的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沟通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教育主体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是指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的精神沟通与内在交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包括文本的作者、编者)都是阅读对话教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  相似文献   

15.
教学即对话,对话教学不仅限于纯粹的言语形式,还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的互动交流。它是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精神、发展方向。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但在现实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误解。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对话、对话教学,正确把握对话教学的实质,直面对话教学中的问题,构建有效的对话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对话意味着平等的交流,意味着合作与探究。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就是对话教学的本质。它是师生尽情展现教学过程魅力的一种手段,也是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张俊 《四川教育》2005,(2):73-73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这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的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执教《植物》一课中的交流片断。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对话教学的理念和精神。这不仅意味着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对话的意识,还意味着师生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和实施对话的立场.自觉地视对话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此基础上,对话教学则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这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提倡的对话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人才观、学生观、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是用反思和质疑的眼光、心态来与语文教学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学术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关怀、责任感,也意味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