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调度,从字面上来讲,就是管理并安排好生产任务和人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科学地、合理地完成单位的总体任务。校对调度既有一般调度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它确实是一门艺术。 一、校对调度要做优秀的“二传手” “二传手”是排球比赛中贯彻教练意图的灵魂人物,他在整个球赛中发挥得好或坏,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校对调度也要像“二传手”那样,做到:1.贯彻领导意图;2.了解书稿的性质、难易;3.了解每位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思想情绪以及他们的各自风格和特点。其中第三点尤为重要。我们上海科技出版社校对科共有二十几位校对人员,到底哪些校对属于理校型;哪些校对属于机械校型;哪些校对属于两者混合型?需要到实践中去摸索和了解清楚,才能合理地调配人员,保证校对质量。通过十几年实践的摸索和了解,我发现,我社的校对人员大致可分五种类型:(1)文化水平较高,知识面广,善于提出原稿疑问,理解力和“校是非”能力较强;(2)工作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善于扣住原稿,“校异同”比较出色;(3)外语水平较高,对外文抄写识别有特长,善于发现原稿外语方面的错漏;(4)虽能扣住文字、  相似文献   

2.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3.
校对是介于作者、编辑、排版、印刷的中间环节,在出版这个系统工程中是一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专业。校对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校对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逐渐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校对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亦即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校对人员也经常地感受到校对的“美感”。美学应该是校对学的外延之一。笔者试从美学层面对校对活动的一些内在规律进行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5.
一张好的报纸,不仅要有内容丰富多彩的文章、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新颖别致的版面,还应具备一流的编校质量。新闻校对在报纸出版程序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江西日报社从事校对工作八年,我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两句话:既坚持校“异同”,又坚持校“是非”。 所谓校“异同”,即在校对过程中,把录入、编辑中的错字、别字、错词、错句、错标点等一一校正过来。一般校对工作中的“一校”主要就是进行这项工作,它强调以原稿为准,对原稿负责。重要的稿件如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还要求两人“一唱一看”地校,以小样…  相似文献   

6.
“校对是一门大学问”,大在哪里?有何为证?这是个需要多方论证的问题。 一、名人如是说,我辈意如何 我国自元代以来,有不少学者提出“通儒校勘”的问题,认为只有“通儒”才堪当“校勘”大任。近代学者陈垣先生提出,“校是非”的理校法,“须通识者为之”。他认为,能够完全胜任校对任务的人,必须是通才,有大学问。 梁厚甫(美籍华人学者):“我向来佩服校对出身的报人。我每进报馆,先和校对点头,然后及于编辑,因为他们是‘文章司命’也。”把校对工作者看成是掌管文章寿天生死的文运星官。确认校对职责大。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对之  相似文献   

7.
校对是一种集文字性、学识性、技术性为一体的文化工作。它的特性决定了校对人员应具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结构。当前,关于“校对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进入新学科新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校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求其必须是一种专门的人才,必...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书稿形式已由纸介质向电子介质转化,作者交给编辑的不再是一摞纸稿,而是一张磁盘或电子邮件,既是“原稿”,又是“校样”,这样一来,很多人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简化了,甚至可以取消专门校对科室和人员,实行编校合一,或是请社外校对人员进行校对。这样一来,校对工作不被重视,校对人员地位不高,高学历校对人才纷纷流失。校对工作真的可以弱化吗?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校对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校对学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而成为一门显科学,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校对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内容、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历史变迁、现实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进而确立基本范畴,总结一般规律,建构科学体系。这一点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这一共识的达成,大致历经了20世纪90年代几次激烈的论争,即:(1)1992~1995年对校对“有学”还是“无学”的讨论;(2)1996~1998年对应建立什么样的校对学的商讨;(3)1999年至今,在构建校对学体系方面的深层…  相似文献   

10.
第一期《新闻通讯》“修养漫谈”专栏里刊登了《请莫强人作“二传手”》一文,读后感到对通讯员将稿件寄给熟人的利弊分析得比较具体,而对“二传手”——编辑本身的情况谈得不够。在此想补充几句。排球场上的二传手,四方接应,心甘情愿地默默接球、传球,把球递给主攻手扣球得分。排球场上没有二传手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9,(1)
校对,并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自有其规律的智力劳动。校对学,是一门重要学问,是一种拥有相当规模的专业。我国历来重视校对工作,从事校对及其理论研究的多是学者或有学问的文官。春秋时代,孔子的学生夏首先勘出“三豕渡河”应为“乙亥渡河”,并被尊为校对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13.
在常人视为“单调”“枯燥”的校对中存在着“美”,存在着“乐”,值得我们去发掘,去追求,去欣赏。我们把这种因校对而引发的美好的愉悦的情绪体验称为“适乐感”。校对适乐感是支撑校对主体心理的一个重要的支柱,它使得校对工作者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和愉悦,进而产生更...  相似文献   

14.
大凡从事出版工作的人都知道,校对就是在尊重原稿的基础上,消灭在排版中出现的与原稿不相符的文字、标点和符号,以及版式和图表等差错,使校样能更正确地、如实地反映原稿上书写和批注的内容。也就是说,校对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或主要任务是“校异同”。然而,最近一个时期,关于校对工作人员的职责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发现原稿错误,也就是“校是非”,也是校对工作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许多人,尤其是校对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校对人员不得不从事“校是非”的工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校是非”这种现象或观点的提出,使人们对校对人员的职…  相似文献   

15.
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杨佩琴单田芳一副沙哑嗓音,按说该算是“先天不足”,但他的评书却为千千万万听众喜闻乐见。那么,是什么使他的评书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魁力呢?单田芳认为,“评书表演是一门学问,浅如浮萍,深如大海,它是一门一人多角戏的艺术,它既形于外,又形...  相似文献   

16.
出版社要不要设置独立建制的校对专业机构,一直是出版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主张不设置校对专业机构的,有两种不同的理由:一种理由是“编校合一”,认为校对工作可以由编辑来完成;另一种理由是“校对工作社会化”,认为校对工作可以交给社会。这两种理由源于两个共同的认识误区:其一  相似文献   

17.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这对提高出版物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出版专业人才,都是有现实意义的。我是一名从事校对工作多年后转到编辑部门不久的老校对,现在根据个人的体会,谈点看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建社起,就已经有校对科的建制。随着书稿发排字数的增多,人员编制也逐渐扩大,从开始的十几名校对,到1956年已有三四十名同志。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全社仅有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说过,艺术家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同样,纪录片工作的使命就是将真实生命表达于纪录片这一特殊形式之中。但要使纪录片具有美学品位,仅仅从一般意义上做到“真实”恐怕还是不够的,纪录片要调动各种表现手段。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有自己要达到的意图和目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要表达的目的,在调动电视技术手法的同时,也要调动艺术手法。一部纪录片的技术手法与艺术手法都运用得当了,才谈得上审美。这里我想来着重谈谈纪录片中的“动”与“静”。  相似文献   

19.
浅谈网上传稿给校对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上传输、网上拼版等无纸化运作技术的发展,文章见报速度的加快,校对程序简化、校对时间缩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随着人们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出版质量、新闻准确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校对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实行了电脑操作,无原稿可做比较(即使有原稿,也只能参照比较),校对工作不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运作方式为主,而是以在新技术条件下实施“校是非”的校对运作方式为主,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校对,而是应强化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对编辑工作的监督、检查、补充和完善”的功能。时代的变化对…  相似文献   

20.
校对,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稿逐字逐句进行核对。消灭排、拼过程中的错误,这就是校对员的工作、校对员的任务。但是,校对员不应该是按原稿核对校样的机器,而应当创造性地有思想地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校对员的职责除了核对原稿和校样之外,也有校正原稿错误的责任。报纸的出版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它不允许有丝毫的延误,所以校对工作经常是在时间极其紧迫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紧张的情况要求校对工作必须既快且好,来保证报纸的质量。要使校对工作既快且好,达到消灭错误的目的,每一个校对工作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中全神贯注,一字不苟,始终如一地核对原稿和校样。这是保证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从方法上讲,初校和二校的进行一般是照原稿校对,在校对中,总是先看原稿,后看校样。看稿和看样子,同读其他东西不同,一定要把每个字都看清、记清,同时也要适当地“断句”。“断句”是为了便于记忆,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