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正>《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明代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赞《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那么,《木兰诗》为什么受到如此赞赏呢?翻阅近四十年来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木兰诗》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位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勤劳、善良、机智、  相似文献   

2.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中的“唧唧”,历来众说纷纭。席文天先生在《〈木兰诗〉注释订疑》中说:“把‘唧唧复唧唧,理解为蟋蟀的鸣声,那就似乎好一些。”席先生以欧阳修《秋声赋》中“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为据,说明“以唧唧状蟋蟀鸣声,是不乏其例的”。而《汉语大词典》、《辞源》、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等则以为唧唧为叹息之声。朱星,吴启安诸先生则以为唧唧为机杼之声。朱星先生在《注释学刍议》中说:“唧唧不是叹息之声,而是机杼札札之声。”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的编者左右为难,释  相似文献   

4.
1.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论语六则》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卖炭翁》3.还(xuan):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调转。)《扁鹊见蔡桓公》4.止:止有剩骨。(同“只”,只有。)《狼》5.已:曾观弈者之不若已。(同“矣”,了。)《弈喻》6.火:出门看火伴。(同“伙”,伙伴。)《木兰诗》7.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帖”,涂抹)《木兰诗》8.坐:满坐寂然。(同“座”,座位。)《口技》  相似文献   

5.
《木兰诗》中“东阁”、“西阁”该作何解释呢?愚以为木兰所居只有一个“阁”。所谓“东阔”者,“阁东”之谓也;所谓“西阁”者,“阁西”之谓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可译为:  相似文献   

6.
×××同学问:《木兰诗》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你能不能给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这一特点? 答:《木兰诗》叙事的详略处理,可以用“详而不繁,简而不陋”来概括。全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有时“惜墨如金”,写得极简。先说“详而不繁”。“东市买骏马”以下四句,共20个字,仅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个字的内容,骤看起来,会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是,仔细品味一番,又会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因为经诗人这么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急切而又井然有序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便完全被烘托出来了。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手法,在古代民歌中固属常见,但是,在《木兰诗》中用得多而且活。如“旦辞爷  相似文献   

7.
一篇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往往从其中特有的名物、词语上反映出来,《木兰诗》即在八个方面带有唐代的痕迹.一、兵帖,即是隋唐“寓兵于农”的府兵制的反映;二、大儿,类似后世称自己子女为老大、老二(或阿大、阿二),这是唐宋通俗口语中常见的说法;三、爷娘,又作“耶、孃”,耶,孃二字南北朝时分用,隋唐以后印见经常作复合词使用,《木兰诗》中的用法与之相合:四、啾啾,象声词,唐代诗人以“啾啾”  相似文献   

8.
初中课本语文第三册选入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其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二句,据《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木兰诗》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算不上全面.<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中间略,笔墨淡,并且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略能窥其事赡,这不仅是本诗特色,亦是成功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中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千百年来 ,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然而 ,诗中“燕山胡骑”———木兰征战十二年的敌方 ,究竟是指哪个少数民族 ,历来众说纷纭 :有的注家含糊其辞 ,解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更多者或指契丹人 ,或指突厥人 ,或指库莫奚人。这些解释 ,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认为 ,要确证“燕山胡骑”究竟指谁 ,必须参考有关历史文献 ,并结合《木兰诗》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其一 ,《木兰诗》诞生的确切年代虽不可靠 ,但从《乐府诗集》引陈释智匠撰《古今乐录》云“木兰不知名……  相似文献   

11.
<正>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中,但我们不能说木兰就是南北朝人。其根据如下: (1)木兰其人最早不是见于《木兰诗》,在智匠之《古今乐录》出现前一百多年,南朝宋代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在其所著《姓苑》一书中,就曾提到木兰。并言其是“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人。关于这一点,宋代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辨正》中曾为引证,清代张澍之《姓氏寻源》一书也曾提及,今《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否认。这  相似文献   

12.
对于《木兰诗》的评价 ,历来只注意到它的情节、人物及其尚武精神 ,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的详略浓淡处理。本文认为 ,《木兰诗》首尾详、笔墨浓 ,中间略、笔墨淡 ,做到了详能见其笔简 ,略能窥其事赡。这种手法不仅是该诗的一大特色 ,而且是其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戒机〕军事,军务。《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气。”杜甫《遣愤》:“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戎:兵器总称。《诗·大雅·常武》:“整我六师, 以修我戎。”引申之,同军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5.
经典常读常新。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超凡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文学经典。本文通过审美化解读来把握诗歌言语深处潜藏的“文化语码”,鉴赏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三重对照与映衬之美,建构读者与文本在诗歌美学上的认同,重拾《木兰诗》在教学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学要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进行。以《木兰诗》教学为例,应抓住乐府诗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课前复述《木兰诗》所讲故事,以体味乐府诗叙事的特点;专题学习“互文”,以体会乐府诗句式方面的特点;诵读《木兰诗》,以体会乐府诗在韵律、情绪表达方面的特点;分析木兰人物形象,以总结乐府诗的人物塑造特点。  相似文献   

17.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木兰诗》一文中解释为“爬搔”。成语“扑朔迷妒’出于《木兰诗》,《成语大词典》中解释为“难辨免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对于“扑”、“朔”的字义,两处都未做出明确解释。  相似文献   

18.
<正>《木兰诗》是乐府诗中的双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如张玉谷《古诗赏析》云:"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沈德潜《古诗源》说:"事奇语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张玉谷和沈德潜都提到了《木兰诗》的"奇",《木兰诗》中的"奇"集中体现在木兰作为一个女性却代父从军,并且军功卓绝的故事上,同时《木兰诗》  相似文献   

19.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木兰诗》中“策勋十二转”句,中学语文课本及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有明显的不妥之处。 人教社教材注为: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 人教社参考书注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说明木兰的功劳之大和皇帝赏赐之多。”“‘十二转”,‘百千强’非确指,夸张赏赐之多,也写木兰功劳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