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许纪霖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说过:"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那么当有人决定写一写的时候,又该怎样落笔呢?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说,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一环境时他是看不清他周围的事物的,那么谌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想讨论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她究竟能说点什么呢?她说"……傅家杰倍加小心地挽着妻子迎着朝阳和寒风朝前走去……"她说"陆文婷大夫靠在丈夫臂上,艰难地一步一步朝门外  相似文献   

2.
当我告诉他他我要去旅行时,他他用手背蹭了蹭我的额头,假装惊讶地说:“哟,好烫。你在说胡话吧?” 我愤怒地拍下她的手说:“我是认真的!” “那么,亲爱的夏娜小姐,你要去哪呢?”他他很配合我。  相似文献   

3.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如何“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呢?我国文豪鲁迅认为,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他在这方面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习材料,请看《阿Q正传》里的一处精彩的修改范例——  相似文献   

4.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那么如何“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呢?鲁迅先生认为,研究大作家的手稿,看他怎样修改,“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在这方面他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习材料。请看《阿Q正传》里的一处精彩的修改范例——  相似文献   

5.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从前,一只狼在溪流上游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弄脏了我的水?”“我没有,”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那么,”狼见此计不成,  相似文献   

6.
名人的幽默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西蒙·福格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也不需要。”“那么排字工、校对员呢?”“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他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本报暂不聘人。”结果他被破格留下做宣传工作。后来.他成为《泰晤士报》的总编。  相似文献   

7.
何为君子     
唐先钜 《教师博览》2005,(10):21-21
北宋嘉佑八年(1003年),周敦颐47岁,这年的他写了《爱莲说》。作品说莲是“花之君子”.以物喻人。那么作说的“君子”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五个要素,即“五不”。  相似文献   

8.
聪明的爸爸     
上午,王叔叔来到我家,问:“你家有电吗?”爸爸说:“没有。”我问王叔叔:“你家呢?”王叔叔说:“有。”然后他就走了。我感到奇怪,问爸爸:“为什么他家有电咱家没电呢?”爸爸说:“他家也没有电。”我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爸爸笑着说:“如果他家有电,他会来咱家问吗?”我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9.
周先慎在《简笔与繁笔》中说:“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那么,“紧”字的“神韵”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1.学校附近有间发廊,洗剪吹12元,洗吹10元。一天,我同桌跑去问:“单剪是不是2元?” 2.一日,图书馆内,忽听得这样一段对话:“《西厢记》是怎么写的,好好的林黛玉怎么就死了呢?”“唉,一切都是注定的,就像你怎么想也想不到唐僧那么笨也能上梁山,亏得孙楠如此保他!”  相似文献   

11.
常常有同学说:几何证明题不知道怎么样书写,有时写了很多,老师说太啰嗦了,有时写得少,老师又说缺少步骤,那么怎样书写才正确呢?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约了一位业界的风投者。 问他:“最近在干嘛?” 他说:“准备卖车了!” “金融危机对你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他依然满脸是笑地说:“幸好,现在还有一幢房子能让我住着。”  相似文献   

13.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他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相似文献   

14.
竹节海棠     
陈韶华 《天津教育》2005,(12):52-52
那天,适打电话回家,说毕业了,大学留他任教。我和他妈高兴得直乐。十五分钟后,他又来电话,说不打算留校了,刚接到南京一家外企录用通知,年薪6~8万。我问哪家,他说是日本一家电脑公司,跨国的。我说:“可靠吗?大学教师都不当,愿当‘汉奸’,为‘鬼子’打工?”他说:“怎么说话呢?我乐意!”他母亲气得发抖,而我却灵机一动,说了句题外话:“小二子,家里的海棠开了!”他说:“真的吗?海棠未死,我明天一定回来!”  相似文献   

15.
曾在《博览群书》上读到朱伟一先生的《往事》一文。写他12岁的儿子“写砸了”(朱先生语)一篇命题为“往事”的作文的这件事。他分析原因说:“主要是跑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重点,像没有对准焦距拍出来的相片。”接着又写道:“我同儿子讨论了半天.左思右想还是不知道如何改才好。最后两人一致认为,这个题目就是没有办法写好……连孔圣人都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圣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求一个12岁的小孩写一篇深奥的文章呢?”作者的这种分析与责怪在当下可谓大有市场,对此本人大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6.
小笋子 《红领巾》2010,(4):14-15
一个家伙走在路上,他没有名字。 如果有人问:“你叫什么名字?”他就会反问一句:“你说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写”应该包括学生的写字教学及书写能力的提高。“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坏常常反映一个人的素质,这样说也未必过分。那么,到底怎么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当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一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刚说完,有个同学接口说:“是形容一个人老呗!”其他的同学听了,好象有不同的意见,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前两天,我让同学们写了“猜猜他是谁”——描写人物外貌,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而且写得很成功。这次,何不用这个成语再来练习描写人物的外貌呢?于是,我没急着解释这个成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相似文献   

19.
一次课上,我让学生誊写作文。巡视时,我发现有个学生竟然竖着誊写。当教师的都知道,要求学生誊写作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练字,也是为了培养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时,他竟振振有词:“是在学古人啊!古书不都是这么写的吗?”听他这样说,其他学生都看着我,有的还“不怀好意”地笑了笑,似乎在说:“他就这么写,看你怎么着?”  相似文献   

20.
谭锴  黄晓莲 《湖南教育》2002,(15):49-49
师:朱自清先生急切地盼春,在他的眼里,心中,笔端,全是春的美景。首先,我们一起来赏析“春草图”。请同学们看,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动词来写小草?生:“钻”字。师:这个“钻”字好在哪里?生:一个“钻”字,不但让人产生小草破土而出的联想,而且显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师:“钻”字前还用了一个叠词,有什么作用呢?生:“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在人们尚未觉察的情况下不声不响地生长的动态。师:“偷偷”和“钻”这两个词,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那么,“嫩嫩的,绿绿的”是描写小草的什么呢?生:质地和颜色。“嫩嫩的”写出了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