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明明德”与生活贯穿于“大学之道”的始终。“明德”既是宇宙-生活系统,又是人的生命本来面目。“明明德”既是澄明生命自身,又是“明德”的显发,“明明德”就是“亲民”、就是生活。在“明明德”中生活并在生活中“明明德”就是“至善”,“至善”既是“明德”照彻宇宙,是无限的,又是个体生命、特定时代对“明德”的特殊折射,是有限的,无限永恒地走在有限的途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及其实践归旨,"善羲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羲、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小说中的两住人物马耐特医生和德伐日夫人,从而探讨了马耐特医生一家的悲剧的根源和马耐特医生在拯救他的仇人后裔时的心理动机以及德伐日夫人欲“善”却成“恶”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越来越网络化,传统的学习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如何让小学生善德养成教育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善德养成教育现状,提出基于钉钉平台的善德养成教育的策略:创新德育课堂、架设云班队课、营造云班级文化.研究发现,将钉钉平台应用于小学生善德养成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让家校联系得更紧密,让善德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正.制度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培育公民的善德.首先,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孕育和发展公民善德良序的基础和保证,但制度本身毕竟又是由具体的、具有某种德性的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其次,社会制度是刚性的、普遍性的,而公民善德则是个体性的、柔性的,因此两者在所涉内容和调节特点上也构成一种互补互励的关系.当我们将目光从一味的制度层面移开,通过对上述两种社会调节方式及其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一个社会只有得到制度善德与公民美德的双重支撑,才能达一个较好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8.
宗锦莲 《教育艺术》2007,(11):55-55
"善"与"谎言"自古就被割裂得清清楚楚,"善"是温暖、涤沏心灵、高高在上,"谎言"是污浊、趋于腐朽、猥琐行为.我们用"善"的旨意权衡道德,从而以"善"成德,德自然也成为善的附属,对于德的教育也被引为对"善"的催促,德育义正言辞地将"谎言"重重地摔入悬崖,沾染上一些"谎言"的气息就是十恶不赦了.  相似文献   

9.
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孕育和发展公民善德的基础和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同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也离不开公民善德的支撑。只有当一个社会具备了公正的制度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这两种要素时,才能显出和谐的态势。从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社会调节方式来看,两者是一个相互影响、互补互励的关系。就公民善德作为对制度公正的有效补充而言,制度公正自身内涵的相对性需要公民的善德来补充;  相似文献   

10.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平正义,公民的善德体现为对良好制度的践履,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公民崇善、为善的德性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探讨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现实关系,就是要在不断创造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追求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道德箴言     
《中国德育》2006,1(4):17-17
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心灵合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亚里士多德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但这在生活实践之中,并非人人都可获得;有些人达到了充分的幸福,另一些人或仅仅参加优良生活的一小部分或竟然完全无份。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训对于任何一所大学都极其重要.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院校,随着自身的规模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其校训英译的必要性也日益突出.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这八字校训的语言特色可以使英译达到"广告词"般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导、教导,顾名思义,不仅要"教"还要"导",更要善"教"善"导".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称职的教导主任,既要当好"教头",又要做好"导师".那么,怎样才能善"教"善"导"?  相似文献   

14.
“以美育德”指向的是美和善的关系,追求的是美和善的和谐统一。向善和爱美是人的社会天性,也是存在方式,人类离不开善和美的生活。善和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皆源自人性的内在需求和生命自身的自由追求,都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与美是共通的,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善是美的基础,而美是善的表现形式。基于善和美的相通性,美才得以育德,德才得以育美,这是“以美育德”的逻辑起点。审美教育实质上是唤起受教育者审美经验的过程,而审美经验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过程,美育主要通过深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和坚定道德信念等方式促进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以美育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之所以揭橥“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够滋润万物;水顺应自然而不争;水性柔弱,不择地而流,常常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与物无争……,因此,圣人应师法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以成就上德者之人格。  相似文献   

16.
善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善”作了一种事实的陈述,即善是指职责的履行或功能的完善。同时,善作为一切事物或活动的目的,在这些目的中,有一个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合乎“善”的行为就是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承认、尊重万物的目的并追求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正直”是法与德的原始共性与其实践归旨,“善义美”是法与德的至高境界及其审美崇尚;古代华夏法道德美学的历史渊源于“羊文化”;“羊文化”是以法及其善、义、美(三字均以“羊”为文化内核)为特质的法道德文化,充满着人类自觉的人文精神;法与德统一互补治国的历史过程是古代社会法与德统一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道德培育,无论是对学校还是社会,在当今这个多元思想充斥着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必要明确什么是“德”。我认为“德”是人心里所存的善。可以把人的“德”概括为九个字:“勤”“知”、“恩”、“善”、“温”、“忍”“和”、“节”和“爱”。而用心理健康的视角看待“德”,不难发现心理健康的人情绪良好、有责任感、积极向上、善于理解帮助他人等。  相似文献   

19.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示立德和善之范、教师应示立德树人之范、学生应示立德担责之范。课堂教学实践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校园文化实践是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0.
孔、孟等早期中国思想家将外在之德转化为内在之德,并用“求仁”、“尽心”、“志气”、“伪”以及“教化”等功夫实现普世之善。在西方,苏格拉底则从“自然”转向“自我”,柏拉图接着去找寻“至善”理念,并将道德问题包含于知识论之中。但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却“笔锋一转”,撇开知识直接进入人的道德活动,强调实践,从而实现普世之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