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评价一节课,也都把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环环相扣、结构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遗憾的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案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  相似文献   

2.
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皆为阅读个性之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上课往往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希望“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得出预定答案。所以我们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师该把注意力放在哪儿?学生,知识传授还是教案?我们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在课堂进行中就会不知不觉把精力放到了教案上。尤其是在展示课、公开课上,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心中总惦记着下一环节应该教什么,不敢疏忽,不敢去推敲学生的回答,怕节外生枝,结果一些能使课堂精彩闪亮的回答往往被忽视。教案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师在课堂上沿着一条早已规划好的安全路线行走着。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和学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任凭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课堂于是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也十分关注动态生成了,但仍有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虽没有这样愚蠢的“渔夫”,却有这样愚蠢的行为:不管学生实际、课堂实际,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活动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的、旨在引起化学学习的师生之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要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而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许多教师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僵硬地、教条地执行和完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反应,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  相似文献   

8.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不应把课堂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仍然只是教师的"教路",而不是学生的"学路"。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过程。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这个中心的中心,因为中小学的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如果素质教育不落实到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课堂学教学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于是,课堂成了“舞台”,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成了“观众”…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1.
理念: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目前的课堂教学常常既缺乏开放性,又缺乏民主精神,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具有不可动摇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是在教师的安排和指令下,读书、提问、思考、讨论、作业等。课堂上,完成教案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理想过程,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千方百计地引导,直至与教案设计要求相符,课堂成为师生按剧本——预设教案演出的舞台。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教学思想,则是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精心设计的教案仿佛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虽然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于是,我们就常见到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对这种教学形态,过去有一个褒义的形象比喻,把教师当作水桶,学生当作容器,整个教学活动就是倒水于容器之中,可没想到,水桶和容器里的水是死水,灌水盛水的过程又是那么呆板、那么被动.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政治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和学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任凭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舒卷有余."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力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一步步完成详尽的教案而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错失宝贵的教学机遇.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考试指挥棒的束缚,中学化学课堂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则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任务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  相似文献   

17.
精致课堂是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但在现实中却被许多教师扭曲。他们把精致课堂与精致教案画上等号,课堂被教案束缚了手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放开手脚,教案以外的一切不敢触及,就连学生额外提出的质疑也不加理会,或是敷衍了事,因此错过了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平时的评课中,常常会听到教师有这样的说法:课难上啊!课堂上学生没有配合好老师!这里说到的“配合”,大概就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形成和谐而有机的结合,使课堂上既能放得开又收得拢,最终还能圆满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吧?  相似文献   

19.
正"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地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人人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信任自己预定的程序,害怕学生的现场生成对课堂造成"干扰",完不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对一些细节敷衍了事。其实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教师钻研和突破。若能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开发好教学细节,课堂就能焕发新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课堂中,当我们带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学生面对面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框架,使我们陷入毫无准备的意外之中。当课堂不再是教案剧的演绎舞台,当学生不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当教师的预设不能顺利生成时,我们该怎样在意外之处造就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