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力资本产权分为三个层次,只有获得了人力资本产权最高层次的权利——收益权,才能获得企业所有权;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权越大,其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中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配置份额相应的也越大。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了基于人力资本的剃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企业所有权的重新安排,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实质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对企业剩余权分割,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也探讨了影响剩余索取权的主要因素,以及剃余行为权的行使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工资收益与剩余索取收益的根源,井据此阐释了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试图指出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对前人关于“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文献综述基础上,对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的特点及其产权特征作了分析,进而对知识型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作了研究。文章提出:在一般情况下知识型企业最优所有权安排应该是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性分布倾斜于创新者(经营者),而后是管理者、生产者,其次是股东,债权人等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理论定义企业所有权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但这种企业所有权仅归物质资本所有者,文章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应该包括人力资本所有者。物质资本拥有企业乘余控制权是因为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剩余索取权是一种包括了风险性收益的内的要素收益。而人力资本的乘余控制权是国为人力资本面对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行使了非合约性行为权,乘余索取权是与之对应的对益。文中进一步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工资收益与乘余索取收益的不同来源。  相似文献   

5.
随着兴产业的壮大和知识型企业泛化,人力资本所有者将超越现有的被激励的管理模式,成为与物力资本同样具有分享剩余收益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企业所有者。有研究指出,在人力资本产权逐渐形成,并逐渐要求作为与传统财务资本平等力量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发配的基础上,会形成新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新的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两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袁建昌 《科技与管理》2005,7(5):132-134
试图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在剩余权分享中应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人力资本股份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构建新型的共同治理模式和剩余控制权分享制度,实现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企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研究,指出国企问题的根源是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不匹配。提出以企业家形态的人力资本产权化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变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产权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兴华  王雷 《预测》2009,28(4):34-42
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现代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核心问题.本文将公司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纳入终极控制人超额控制的分析框架,以深市A股市场的166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与非超额控制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还表明,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偏离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分享比例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运用产权攫取分析框架研究了国有资本经营链上的政府代理人、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产权攫取行为,认为产权攫取导致较高交易成本是国有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这种产权攫取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本的非效率投资方面,也体现在对非人力资产的产权攫取方面,后者对于转轨时期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能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非人力资产产权攫取治理角度提出了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企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研究,指出国企问题的根源是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不匹配.提出以企业家形态的人力资本产权化为突破口,带动企业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变革,来解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并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界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产权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权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产权价值法"。人力资本产权首先表现在补偿保全权,即人力资本获得的基本工资和津贴;其次表现在收益权,即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应得到的收益性分配,这两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指标计量;人力资本产权的一些特性,如使用权的发挥程度会影响其绩效,进而影响其收益,这是货币指标无法体现的,必须通过非货币指标计量,进而构建了基于产权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2.
王为一 《科研管理》2004,25(4):56-59
现代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在现代人力资本产权结构中,个人、企业、国家之间共同综合地分享人力资本产权,其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大小取决于各自在该项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投资额以及契约与法规,产权份额的多少分别决定了他们在人力资本运营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人力资本产权的重点不是产权权能的划分,而是个人、企业、国家分别占有人力资本产权的侧重点以及其行使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现代人力资本产权不是互相独立、互不交叉的结构,而是一种既有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交叉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激励机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企业在运行实践中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高的状况。缺乏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剩余索取权制度的安排不利于激发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总资本构成序列+团队内绩效考核”的方式从理论上是有效的,从操作上是可行的,不失为解决激励机制问题、提高企业效益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稀缺的资本,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即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没有得到承认和实现,从而导致了如“五九现象”“短寿”等现象。文章在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计量模型和相应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5.
法人治理结构,从企业产权结构角度看,是有关公司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与行使的一整套法律和制度安排。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的特征是:股东是剩余索取者,拥有每股一票的投票权,通过投票选择董事会,再由董事会选择经理,经理则对企业的日常运行拥有决策权。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公司制,而建立公司制的核心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企公司化改造、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企公司化改造、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大量存在着政企依然不分、国企控制权配置紊乱、“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  相似文献   

16.
我国航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制度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志宏 《科研管理》2004,25(6):56-62
要加速航空工业的技术创新,必须对经营管理者和技术创新者设计不同的收益机制。企业应构建以发明者个人(或发明团队)为专利权人和在一定期限内技术创新者分享创新产品收益或技术入股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对经营管理者建立以改进的平衡记分卡(BSC)为基础的剩余索取机制,形成企业内生的产权激励制度以激发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学者对PPP模式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科技资源产权中现存的问题,提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引入PPP模式明晰科技资源产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创新。PPP模式在科技资源配置中通过“实置”科技资源产权主体、扩展产权客体、界定产权结构、整合科技资源收益权-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实现科技资源组织形式上“量”与“质”的统一,“公”控“私”管相结合,规范科技资源市场化行为、降低交易费用、加速科技资源共享,激发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对经理股票期权的本质进行了详细的、深入的分析。指出:在本质上,经理股票期权是企业产权的一种较好的分配方式,在协调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经理人员对其人力资本产权的要求,在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下,经理人员异质型的人力资本产权得到了比较准确的计量,从而使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企业来说,关键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决策机制,以确保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性和技术创新决策的正确性.根据企业两个主要管理权限: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对经营者的技术创新作用的分析,文章提出剩余索取权的增加能提高经营者的创新动力,单方面增加剩余控制权则制约经营者的技术创新动力的结论,并得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足正是源于"内部人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确立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主体地位的角度,提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治理并共同分享企业剩余。在此基础上给出人力资本在“共同治理”观下与其所有者主体地位相适宜的间接定价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表现出来的剩余收益索取权安排应是不同的,通过不同方式所分享的企业剩余体现了不同属性的人力资本间接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