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方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画讲究描绘对象的质感、光线、环境影响等,而东方艺术的代表中国画却追求气韵情感,借物托情。如果讲西方画反映对象的感性,中国画却是表现自我的理性;西方画追求繁,中国画注重简。所以中国画表现特别是水墨画讲空灵,汁白当墨,大片的空白此处无声胜有声,由观众去想,去回味感受。  相似文献   

2.
盛健奇  林海龙 《大观周刊》2012,(16):164-165
中国画是我国的国粹,“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由于传统中国画具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绘画程式已根深蒂固,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中,笔墨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绘画观念的物化形式的传统“笔墨”也将随着中国画向现代化发展而显现出它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巍 《中国索引》2004,2(3):22-23
1984年上海市教育学院古籍整理研究室有《画学丛书》项目,为校点画学古籍,拟订计划,而再检诸家书目,访书南北,草成《中国画学书目》油印本,收著现存之书七百多种,并胪列所知见版本。是编为资校点选择底本、参校本之用。1990年为华东师大中国史学研究所创办文物鉴定研究班,讲授《书画著录书及工具书使用法》一课,此画学书目作为讲义,删去与书画鉴定无大关涉之书,而有所补充新见之画学书,此为第二稿。以上两编,皆仅录现存之单行本与丛书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与其它国家的绘画艺术相比,在内容与、色彩及意境上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中国画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具体影响,从一定角度阐述了中国画个性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杨洁 《大观周刊》2013,(11):19-19
中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自古至今.它始终沿着一条不断继承、不断创新的道路发展着。继承是中国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中国画的源流百代延续的基础:而创新则是中国画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它使这一存在更加蓬勃.更加辉煌.同时也更具有生命力.它将这一源流汇成了波涛滚滚的江河。  相似文献   

6.
东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国画向何处走这个话题,对于国画界而言过于严重。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产物,象形文字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中国画的诞生。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盆、青铜器上的装饰画,到春秋战国之后的壁画、帛画、漆画、石刻画……直到汉代纸张发明以后,画家用毛笔在纸上绘画,才逐渐演变成现在意义上的中国绘画形式。据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著名评论家刘曦林介绍,初时,中国画并没有统称:丹青、画绘……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五四”时才被改称为“国画”。1957年,在北京画院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发表看法,提议将“国画”改成“中…  相似文献   

7.
杨柳 《大观周刊》2012,(33):26-26
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中国画要繁荣发展,走出国门,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绘画的民族性。本文试图从中国画的意境、笔墨等方面探讨中国画的特色,并对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鹏 《兰台世界》2012,(28):63-64
据专家考证,中国画年画的风俗可上溯至西周时期,西周时有人间将避邪的老虎等物形直接画于门上,形成了最早的年画形式.而关于年画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其书中有云:"近年岁,市井皆印卖门神,""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画亦在彼处".  相似文献   

9.
张亚文 《大观周刊》2012,(24):260-260,262
中国画艺术是一种“有意味形式”创作,虽是一种独立的审美价值,但是我们知道,国画作品形式的目的在于内容的丰厚。精神内涵和意境创作是一幅中国山水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作品的灵魂则是作品的外在形式。要想达到作品的表现目的就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理想、新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表现内容的丰富。也正因为如此,构图的独特美感成为中国山水画形式美的构成方式,早在唐代张彦远就明确指出为“画之总要”。  相似文献   

10.
画家A生前将其所画的一幅中国画赠与某出版社。在A去世几年后,该出版社将此画出版、发行。A的妻子B得知后,遂以该画著作权保护期未满,自己是A的继承人享有著作权为由,诉出版社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权,并要求赔偿。而出版社则以自己是该画原件的所有人,有权出版为由拒绝赔偿。这个纠纷该怎么处理呢?我国著作权法第19条规定:“著作权属  相似文献   

11.
徐渭是改革中国画表达方式的第一人,其提出的"形影"理论,革新了水墨画的创作局面,促使中国画的侧重点由注重象形的写实向注重精神表达的写意转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和变革。  相似文献   

12.
刘远洋 《大观周刊》2011,(47):85-85,62
中国画是把客观意象先储存在脑子里,然后再表现事物的实质,并在形象上也有所改变,做到“形神兼备”。中国绘画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相对于西洋画来说,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总之,中国画就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过多少代先民无数艰辛的艺术劳动,不断地继承,不断地革新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优良的艺术传统是先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将中国画分为两大绘画体系,即"晋唐体"和"宋元体"。而这两种画体的形成及其发展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一个是佛法,一个是禅宗。文章将深入地探讨它们演进和分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从新的视角将中国画分为两大绘画体系,即"晋唐体"和"宋元体"。而这两种画体的形成及其发展都受到佛教的影响,一个是佛法,一个是禅宗。文章将深入地探讨它们演进和分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这句诗可以说是中国画艺术品格最好的写照。以静观动,以空廓的画面和空灵的意境,包括宇宙万物万境,含蕴人生无限情怀,可以说是中国画独到的艺术追求。 这样一种艺术品格和追求,体现在国画的形象上,就是国画的画面常常有大幅的空白。所谓空白是指画中笔墨未到的无形之处以及笔墨隐蔽的地方,比如齐白石画鱼、画虾从来不画水,留下大片的空白,但观赏者通过鱼虾的游动之态,展开想象和联想,就可以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水之澄明;郭熙的《梅石溪凫图》里突兀的峻石,几株从崖石里伸出的梅枝,以及几只闲游的野鸭,仅占画幅的三分之一,其余部分是空白,然而,这些空白是水,是天,是水天一色,尽凭你自由联想。  相似文献   

16.
西洋的油画、水彩画,总是画满纸,连画中的空气也涂了颜色。中国画则不然,偌大一张宣纸,只画出审美对象的应当强调的部分,其余大片画幅,都空着。郑板桥画竹,“一竿瘦,两竿够,三竿凑,四竿救”(《郑板桥集·题画》),寥寥几笔,参差错落,极具线组织美;如果画了满纸竹子,即使竿竿逼肖,也很难成为艺术品。齐白石画虾,只画虾,不画水,更不画河、池或盛水的器皿,但通过虾的透明感、虾的活泼灵动的神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1月5日,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国画学会、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的《何家安〈长江新卷〉展》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耀,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席龙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孙克,画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新 《青年记者》2016,(11):118-119
随着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层出不穷的数字科技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传播与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文化的传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把新媒体教学技术引入中国画教学,并合理地、熟练地将智能化工具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升中国画教学的品质,是当前中国画教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杨成  阿牛友聪 《大观周刊》2012,(48):331-331,320
院体画作为中国画的一大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久远.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写实。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在其方向上并没有因此而明朗,相反却是破多立少。这一时期以阮荣春先生为代表的“新院体画派”产生,标志着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阮荣眷先生提出的“三气”思想直接体现出“新院体”的精神,并给处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画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千的"画家"之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奇,迥异于20世纪的其他中国画家。但也正因为其复杂和多面,导致在研究中常出现各执一端、相互矛盾的评价差异~([1])。本文拟从张大千对于自我"画家"身份的认同、建构并且自觉调适这一角度切入,围绕其三四十年代学习"画家之画"的主张与实践进行探讨,将其回置于当时的画风转向中,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内外原因以及如何具体展开;通过对"画家之画"的学习,探讨他如何形成自己的一套画学论述,不断拓展中国绘画史的深度,并最终促成其"画家"身份的转化,走向晚期自我创造的独特绘画新貌。透过张大千的"画家"之路,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自觉意识、技艺经验和史观维度可以为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提供怎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