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缺乏完善的知识表示及推理模型,借鉴本体论思想,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客观系统本原的角度出发构建其知识元模型,全面揭示应急管理客观系统的个体要素运动行为及其综合联系机理与规律,为融合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给出知识元属性间关系的隐性描述方法,解决了知识推理的不完备性问题,从而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提供综合的知识支持。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唐明伟  苏新宁  王昊 《情报科学》2019,37(1):105-111
【目的/意义】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情报体系进行功能有效性验证。【方法/过程】应用案例分析法,对突发事 件案例进行了过程回顾和特征分析,结合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情报体系的功能,对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假设性应用分 析。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介绍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情报体系的架构和主要功能,并应用情报体系从预警 联动、网络舆情控制、风险评估、危机识别与警示四个方面对突发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结论】突发事件应急响 应情报体系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具有可预见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朱晓迪  刘家国  王梦凡 《软科学》2011,25(2):72-75,93
针对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矛盾问题,运用可拓学的方法建立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协调的相关物元模型。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相关性和蕴含性的分析,找出引起突发事件、打破供应链协调的物元,并采取有效的应急协调策略,进行可拓变换,并从中开拓机遇,使供应链重新达到协调。研究表明:突发事件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蕴含性,采取的应急协调策略能使供应链重新达到协调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的可拓变换具有正的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4.
姜霄 《科技广场》2014,(6):127-129
近年来,我国各地遭遇突发事件的频率逐渐加大,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公共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要想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就必须快速有效的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因此,本文提出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增加应急资金投入、加强应急处置技术保障、增强应急物资储备四方面构建能使应急过程有效运行的对策体系,实现我国突发事件下应急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突发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为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城镇化发展,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模糊灰色综合评价值。评价结果表明,运用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能力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应急能力评价体系是检验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因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依据。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为我国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是实现公共安全的基础保障。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对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对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针对广东省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重视应急技术的研发、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整合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和探索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的各项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动态作用机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分析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内部结构;构建SD因果关系模型,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各子系统间反馈机制和相互耦合机制以及应急决策动态调整机理;提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系统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突发事件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发展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常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行动,共同探索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技术和方法.从构建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背景与重大意义出发,界定了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技术、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其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基于当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中管理模式单一、协调性不够以及地方应急管理系统落后等不完善性,综合分析了这些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鲜明特点——综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先进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指出我国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中需要借鉴这些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应急管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政府把突发事件分成了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4大类,它们是否存在共性的特征?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事件?这些问题是公共安全及诸多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出发,在应急管理的机理、应急管理中的特定评价方法、应急资金与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应急管理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的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向晋乾  黄培清  郭玉明 《情报科学》2005,23(12):1881-1887
协同已成为企业集团打造其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及关键途径。本文以供应链知识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了企业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协同的七大作用机制,即共享、转移、替代、互补、学习、冲突消解以及创造,并由此构建出协同机制的动态整合模型,以明晰七大机制作用的结构和原理以及集团内部供应链知识协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政府规制在上汽乘用车自主开发能力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作用为例,说明了政府规制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力量,揭示了政府规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明确了政府在出台规制措施时必须综合考虑两种机制及多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颖  丁周敏  张园园 《科研管理》2015,36(6):168-176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发布和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依靠网络获取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舆情在推动突发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传染病模型理论,构建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演变中的模仿传染模型,研究网民在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模仿传染机理和行为,并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对模型进行仿真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以期为食品安全事件利益相关者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的传染行为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社会事件的前卫指标来源于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平台的发展, 使得信息 网络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给社会事件的舆情应对带来诸多挑战。 文章以社会事 件网络舆情干预机制为研究对象, 从舆情传播过程的视角 , 提出社会事件网络舆 情干预机制的 4 个阶段, 即舆情干预判断、干预时机、干预措施和干预评价。 此 外, 文章还具体分析了各关键干预环节的技术解决方案, 并给出 舆情干预的政策 建议,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舆情的应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鉴于主流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产业规模大但创新能力低的现象,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创新政策与机制缺乏整合研究的缺陷,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案例研究方法,辅助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框架;选择中国汽车、家电、航天和计算机为案例研究产业,进行大样本数据调研,对所提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对创新有正向作用,其中政府采购政策的正向作用最大;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有正向作用,对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对运行机制的作用更为显著;创新机制对创新有正向作用,且激励机制的作用大于运行机制,而物质激励大于非物质激励。  相似文献   

17.
China is severely exposed to natural hazards. 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5.5 million contingency plans for handling various incidents. Similar to those produced in other counties, the paper-based plans in China are limited in that emergency responders cannot easily extract helpful information for them. In this paper, a knowledge-based system will be proposed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with helpful information in the emergency response. The conceptual model is the core for the whole system, which can link plans in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ontology in the cyber world.  相似文献   

18.
魏龙  党兴华 《科学学研究》2017,35(1):146-160
针对惯例复制的微观动态及其网络复制困境,分析了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复制及其网络行为偏好,采用多主体仿真方法构建了基于惯例复制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情境下惯例复制行为对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惯例和柔性惯例是惯例复制行为产生的根源性划分,常规惯例复制具有追求相似性选择与封闭式网络的行为偏好,而柔性惯例复制具有追求择优性选择与开放式网络的行为偏好;相比柔性惯例,稳定环境常规惯例复制作用下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更显著,动荡环境不仅延长了惯例复制的演化阶段,而且抑制了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常规惯例复制作用下结构涌现为高模块化和高连通性均匀分布的社群网络,柔性惯例复制作用下结构涌现为低模块化和高连通性非均匀分布的公约网络;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常规惯例复制对稳定环境的依赖性更强,能够提升网络弹性延缓网络僵化,而柔性惯例复制对动荡环境的依赖性更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姜霄 《科技广场》2014,(5):170-173
近年来,我国各地遭遇突发事件的频率逐渐加大。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损失,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影响突发事件应急过程能力的五大因素,包括应急人员、应急社会保障、应急过程技术支持能力、应急信息系统和现代应急管理理念,以期为快速实现我国现有应急资源的配置与整合,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能力,尽可能的降低各类突发事件对公共财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Emerging paradigms of attack challenge enterprise cybersecurity with sophisticated custom-built tools, unpredictable patterns of exploitation, and an increasing ability to adapt to cyber defenses. As a result, organization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incidents and suffer losses.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spond to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lies with the incident response (IR) function. We argue that (1) organizations must develop ‘agility’ in their IR process to respond swiftly and efficiently to sophisticated and potent cyber threats, and (2) Real-time analytics (RTA) gives organization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rive their IR process in an agile manner by detecting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quickly and responding to them proactively.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organizations can use RTA to enable IR agility, we analyzed in-depth data from twenty expert interviews using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view. The results informed a framework explaining how organizations enable agile characteristics (swiftness, flexibil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IR process using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RTA capability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decision automation, and on-demand and continuous data analysis) to detect and respond to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as-they-occur which, in turn, improves their overall enterprise cybersecurity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