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多年汉代服饰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上,跳出以往仅观察汉代服饰的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综观汉代服饰发展的整个历程,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国及世界古代服饰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空概念,兼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从七个方面对汉代服饰进行了更深入的宏观认识:汉代中原地区汉族主体服饰整体的考古类型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地域及民族性上发展的特点;在美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先秦以礼和伦理性为主导的服饰观向魏晋玄学以人为主导的服饰观转变的量变积累过程;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汉代服饰的影响;发展中存在的两对矛盾;汉代服饰发展中始终存在的"正统"与"世俗"两个系统。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化与艺术影响深远,到上个世纪初,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佛教艺术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开始起步。文章对中国佛教美术及近现代考古研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3.
在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考古学资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古学资料本身在形成、埋藏以及发掘研究过程中存在信息的有限性。通过对北方民族游牧生活方式下考古遗存资料的特点、草原地带古代文化遗存的属性判断问题以及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古代民族的对应关系问题等几方面的考察,强调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对考古学资料的应用要意识到其局限性,认真谨慎地分析使用考古学资料,避免简单化、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马越 《华章》2012,(26)
19世纪末中西方考古都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研究的出现无疑对当时的考古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受各种背景环境的影响,中西方的考古学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考古学理论、方考古发掘方法、公众考古.从中西方考古的这三个角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中西方考古的不同特点,从而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这一时期考古学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动态,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考古学,对于了解考古学的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考古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六、考古学     
六、考古学※01.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研究※02.中国考古学研究03.考古学史研究04.中国区域考古学研究05.中国边境地区考古学研究06.甲骨文与金文研究07.历代出土简睦、铭刻、文书资料研究※08.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09.宗教与艺术考古研究10.历代...  相似文献   

6.
三杨庄汉代庭院具有多学科丰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价值.经过国内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科技史学、农业史学等领域的专家考证,大家一致公认,内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真实景象;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生活环境.同时,也为汉代黄河治理和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运用考古学文化变迁的理论,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1)夏家店下层文化是来源于红山──小河沿文化系统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2)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上层文化之间是两种不同系统文化之间的取代关系,克什克腾龙头山的类型的发现是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明探源”、传说时代历史研究现在是个热点,但是问题明显:一是传统考古学理论、方法存在重要缺失。考古材料不能为学者很好地“消化”;二是研究者普遍缺少实证精神,不够科学;三是传统历史学者不懂考古学,无法正确利用考古学成果和考古材料:四是研究者大都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有关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的古代神话及传说资料。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也必然导致中国传说时代历史研究及相关认识出现混乱以至怪象.导致所有的研究成果加在一起可能归零或者成为负数。为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艺术考古实践活动虽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金石学,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考古实践的繁荣和对艺术考古学理论的思考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考古学和艺术学理论发展日趋成熟、艺术考古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田野考古新成果的涌现、艺术学理论的成熟、艺术史研究者对考古出土艺术品的关注,以及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和对创作实践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中国艺术考古学辉煌的发展前景已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考古学也称为“公众考古学”指的是考古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及考古学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考古学开始走出“象牙塔”,由传统的“过去”研究转向“现在”研究,发挥文化价值,服务于公众。校本课程指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教育问题,依据自身的特点及资源,由学校教师独立或合作进行的课程研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我国秦汉时代的服饰与服饰制度的演变分析出发,不仅揭示了秦汉时期服饰及其服饰制度的特点,更剖析了秦汉时代社会思想文化与服饰文化的相互烘托、相互支持、相互印证作用,并阐明了秦汉时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祭孔释奠存在一个时代性问题。纵观祭孔释奠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和现代,不存在哪一个时代祭孔释奠跟前代完全相异,也不存在哪一个时代跟前代完全相同,具体包括跪拜礼、乐章和服饰等方面,体现了祭孔释奠的时代变迁。其实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其对汉武帝的上疏中便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问题。如果我们去除蒙在“改正朔,易服色”身上的种种神秘色彩,单就其思想之时代性而言,则我们现代之祭孔释奠亦是应该“改正朔,易服色”的。现代的祭孔释奠的改制应该遵循孔子“损益”的思想原则,既要强调其时代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摆脱古制,一味标新立异,从而真正做到礼乐和谐、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契丹所建辽朝以华夏正统王朝自居。这是它们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非汉族政权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正统观的发展分为先秦中原地区正统观、汉民族正统观和中华民族统一正统观三个时期。辽人的正统观处在第三个时期之始,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辽人正统观在本时期文学中有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意境理论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至汉代是其萌发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始自觉形成,至中唐时期走向成熟,以"境象"关系为内涵,揭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宋代以后广泛地移用意境概念于小说和戏剧批评当中,晚清王国维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来分析意境的构成,对这一理论作了最终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汉代漆器纹样是我国宝贵的艺术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民族特征。利用产品语义学,对汉代漆器表面纹样进行解析和再设计,总结纹样的外延语义和内涵语义,利用传播学理论寻找漆器纹样语义在现代的表达途径。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实现漆器纹样元素的提取和再设计,并将图案元素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实现汉代漆器纹样语义的有效传播,为传统符号元素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7.
汉代巴蜀画像砖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瑰宝,其研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通过对巴蜀画像砖的类型、分区、流行年代、特征以及文化来源和发展特点的讨论,力图寻找汉代巴蜀地区出现画像砖的必然性。对汉代巴蜀画像砖的分析,既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考察,也是对汉代文化发展的一次窥探。  相似文献   

18.
《说苑》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人物故事集。历来有许多学者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颇多。但关于《说苑》是否可以看作一部小说著作则一直没有定论。因此,本文拟从古代小说的内涵,《说苑》章节所具备的小说特征以及“说”体演变的痕迹三个方面来论证:《说苑》的人物故事部分是具有萌芽时期的小说性质的。  相似文献   

19.
北魏孝帝改革包括极为详尽的内容,它要求鲜卑族在生活方式上上向汉族告拢,如改汉姓、着汉装、操汉语、与汉族通婚、遵守汉族的丧葬礼仪,这些政策与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一起,促成了鲜卑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在鲜卑族体消失的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