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泰州儒学继承和发展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把自然与快乐看作人的本体之性,主张排除恶欲,强调心底之乐。在修身问题上,他们突出了修心这一要求,主张修心立本和改过正心,尤其要求统治者修仁心,并通过正已而正风俗、正人心。在学习和修身问题上,泰州儒学要求处理好博闻、强识与慎思的关系,强调“心悟”、自得”,主张“内求”,在切问近思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一、修身修心孟子把“修其身”看作是治天下的开始,在孟子看来,要解决任何问题,都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内部原因解决了,其余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孟子所谓“修身”主要是指道德主体的修为,是提高和完善自我价值的一种个体的主观能动行为,这一行为包括修心、修行两个方面。先有“心”之所思,而后有具体之行为,故修身之要重在“修心”,修身又是齐家、治国的根本。修身做人必须培养和保护“四端”,坚持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性善,所谓性善,在孟子看来,不是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行,而是说在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定的善的因素或成分、善…  相似文献   

3.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4.
庄子从宇宙本体之道的高度俯观万物,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世界观出发,从天、地、人并生的关系中强调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通过以物观物反观以我观物,达到“无我之境”,最终升华到“藏天下于天下”的达观境界,追求有无合一,肯定个体生命价值,对实现和谐完整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半部《论语》治天下"——感悟《论语》修身为政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中华文化传世经典.<论语>中的"学而不厌,学致其道"、"诲人不倦,善竭其才"、"修己安人,君子人格"、"为政以德,讲信修睦"、"尚中贵和,一以贯之"诸方面,集中体现出修身为政之道.在研读<论语>时,应心存敬畏之心,读其书知其为人,力求融会贯通,善于吸取其精华而无求备于一书一人.研读<论语>,对滋润心灵,滋养人格,对确立高校办学理念,领悟高教管理之道,必有助益.  相似文献   

6.
儒家“修身为本”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把修身作为人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故“自天予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身为本”的主要内容是“修己以敬”、“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包含修炼自己、修炼家庭伦理关系、修炼与他人相处之道三个方面。儒家“修身为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廖淙 《现代语文》2006,(4):125-125
《庄子·德充符》中有鲁哀公问于仲尼的一段话,里面涉及一个“恶骇天下”的人叫哀骀它。“恶骇天下”即指此人形貌丑陋残缺到了极点。但是“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而寡人传国焉。”这里出现了一个审美标准与取舍的问题。通常的标准是人或者物的端正貌美能给受者以亲和力,而丑陋甚或残缺的人或者物往往引起受者的下意识反感。但庄子反常理而提出新的审美尺度(针…  相似文献   

8.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9.
汉赋的“大”美所展示的人与外物的关系,与庄子所设定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样。庄子和汉赋采用了同样的审美视角,有着类似的时空秩序和完整的结构,都以纯净之心悉心体验着世界,在对外物的自由游观中体现出“好奇”的风格。汉赋又不像庄子一样以心态的虚静为旨归,而是更加注重感性的体验,并将审美对象由自然延伸到社会,且比庄子的哲理论述更加表象化。  相似文献   

10.
王守仁,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大哲学家,哲学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收集在《王文成公全书》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他发挥了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说法,认为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本源。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为了使人成为具有“圣贤气象”的人格境界,对审美教育的功能非常重视,论证了审美教育可以成为培养儒家所需要的人格精神境界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审美教育具有娱悦性功能,寓教于乐;第二,审美教育具有鼓舞性功能,振奋精神;第三,审美教育具有多样性功能,内外交养;第四,审美教育具有和谐性功能,合群有序。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才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把握“四不”领导学和“三宝”生存法则,实现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至境。  相似文献   

13.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修身思想是王艮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王艮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提出了关于修身的理论学说.他以“身本”作为其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正己”与“安身”作为其修身实践的根本途径,以“成圣”作为其修身理想的终极追求.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中,彰显出其修身思想中既张扬道德理想,又依托于感性生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使得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极大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使得世界中的物体既以传感方式又以智能化方式联系在一起。物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推动了"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使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将校园中的物体连接起来,实现了学校的可视化智慧管理,构建了富有智慧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课堂得以向真实的场景延伸。通过结合实例来探讨智慧校园的概念、功能、应用和发展前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书案的历史小说对古代思想家形象的刻划主要见于《孔子》、《孙子》、《老子》、《庄子》,四圣代表的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面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杨书案以开放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把历史的真实以及小说的虚构交织在一起,从历史文化氛围、人性的基本特性以及思想家智慧的形象化表现等方面,塑造出活生生的孔、孙、老、庄形象,让人从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思想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无比深邃和难以尽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物我浑融、心空、浑然天成几个方面来阐述传统意境的内涵,由于万物由道生,由于"忘己"、"心空",人体悟到自然之道,从而物我浑融,然后,将这样体悟到的自然之道灌入艺术,浑然天成,产生了传统的意境美,这就是传统意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亚娟 《江苏高教》2020,(4):105-109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师范生情感教育至关重要。基于当下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教育现状,反观师范生教育,需注重师范生情感能力与素养培育,为"未来教师"的实践教育效能与情感品质提升提供可能性指导。建议各类师范教育重新觉醒情感教育价值,明确培养师范生情感教育信念;让师范生多走进教育现场,学会对儿童情感发展进行观察与调查研究;做好师范生情感性班集体建设研究;科学设计与实施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关注师范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做好师范生情感教育效能训练与指导工作。系统支持师范生顺利进入职场,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饱有道德、充满激情、饱含热情、富有智慧地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相似文献   

20.
宋代理学的重要支派——心学派是以“存心、养心、求放心”为其核心思想的。在此基础上,该派提出了独特的“天籁自鸣”说,其主要观点是:天籁自鸣之境界的前提是作者须依据本心,心无邪思;天籁自鸣之境界产生的基础是物我一体;天籁自鸣之境界的根本特色是与雕琢造作相对应的天成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