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一、开发校本课程“回民文化传统教育”的意义我校是全省唯一的回民子弟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有历史传统,有丰厚的社区民族资源,有回族教师学生,这些都是开发与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有效资源。“回民文化传统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使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21世纪课程改革试点校,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以根据学校办学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物资资源与非物资资源、环境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开发校本课程。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劳动基地教育校本课程”和“形体训练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植根于学校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我校立足学科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几年来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已开发实施了弘扬与培养民族精神的校本课程系列,我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办学宗旨及教师资源,侧重于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为主题的学校特色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全面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开发要从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的原则而确定。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确定以突出艺术教育为特色,自主创新为宗旨。学校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构思、策划、培训与考评工作;成立以特长教师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编写小组;整合了教导处、少先大队、学科教研组、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领域,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显现。受地域差异因素、教育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县域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着课程开发主体资源短缺、课程资源所体现的办学特色不显著、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优培”一线教师,广纳社会各界人才形成主体团队;面向学生,“因地制宜”兼纳地域性和系统性资源;依据课程需求,巧用网络整合校本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6.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者全新开发,目的是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我校围绕“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两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侧重在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方面,进行了大胆地探险索、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我校根据国家课程实施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宝珍 《天津教育》2014,(23):12-14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现有课程的一次重大改革,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研发与利用又是校本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课程资源整合的必然性、课程资源开发的愿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效四个方面,谈一谈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张甦 《现代教学》2014,(10):23-24
我校充分利用多年来在“智慧育人”办学理念上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运作中,完善并建立起了基于我校校情、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F—U—N课程”。我校通过“F-U—N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践行“智慧育人”的学校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我校课程实践之中,为多层、多元的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搭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资源”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使校本课程这一凸现个性的事物有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当地就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怎样利用乡土人文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我校实施新课程的举措之一。在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色”和“蕴”,让教师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色”和“蕴”,让学校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色”和“蕴”,才能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才能把“根”留住。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我校进行校本课程《京剧文化教育》的开发实验,至今已一年。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同时也为不同规模的学校提供了形成办学特色的平台。正如高自忠主任所说:校本课程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凸显在我们面前,认知校本课程,走进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作为课程三大板块之一。这种由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向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转化,为学校在课程的自主创新方面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本文结合我校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实践,谈谈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特点和意义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组织实施,必须考虑理论依据、开发环境、设计实施三个问题。我校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基于主持参与的2014年南平市骨干教师培训课题《乡土地理案例应用》、2016年南平市规划课题《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等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充实校本教育内容,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真正适应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校本教材由校方统一印刷,免费供学生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要求,激起了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及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但由于校本课程甚至课程概念本身发展历史极短,实践中可资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具体…  相似文献   

17.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校本课程所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因而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有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因此,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把活动课、兴趣课、综合实践课当做校本课程,造成教师没兴趣、学生不重视的状况。我校在王庚民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相似文献   

18.
浦纳 《现代教学》2014,(7):119-120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开发与实施是我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我校课程领导小组的整体规划,需要学科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才能完成,而且这样的研究需要随社会、校情、学情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质量,成为一所爱学习的学校、感受成功的学校”始终是我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对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不断深入让我校不断接近这一追求。  相似文献   

19.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我们以往的课程观念局限于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和教材,对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与此课程观念相对应的则是教师在课程教材方面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我校积极进行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学生需求为基础、自主发展为导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试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如何搞好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职业院校的整体发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多年来,西安商贸旅游学院根据国家课程实施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生兴趣,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资源,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