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胡天泉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高一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选编先秦谏说类历史散文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情动词警、谏说巧妙而使人君采纳,几达“一言兴邦”之功效。现就三篇文章的“巧谏”艺术略作探讨。1.烛之武:巧借矛盾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这事本与秦无关,但秦想借此“捞一把”,扩张一下势力。国难当头,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身赴敌营,劝秦撤兵。他谏说成功的关键,是巧借了秦晋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5)指出汪笺、彭校中的误用通假问题,其致误原因为不明原文之义,或不明文字、词义的演变,故求诸通假手段为训。尽管破假借字得其本字是训诂的重要方法,且清代古音学昌盛,奠定了识别音同或音近的通假的语音基础,但在具体使用通假手段时仍需持特别慎重的态度。现举“正谏”条:《潜叹》:“自此之后,莫敢正谏,而高遂杀二世于望夷,竟以亡。”(101页)汪笺:《说苑·正谏篇》云:“谏有五:一曰正谏。”彭校:《说文》:“证,谏也。”“正”与“证”同。《吕氏春秋·不苟篇》:“主有失败,皆交争证谏。”《外传》九作“正谏”,是“正”即“证”也。按:彭…  相似文献   

3.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洵在《谏论》中说:“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意思是说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可用深刻的道理说服对方,讲明形势告诫对方,申明利害关系诱导对方,用言语激起对方的感情,用含蓄的话语劝告对方。《出师表》难能可贵之处正是他在“表”之中综合使用了“理、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艺术,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势禁之。《出师表》起笔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从先帝创业之志未竟说起,分析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蜀汉国力最弱,不及…  相似文献   

4.
朱熹《楚辞集注》增贾谊《吊屈原》《服鸟》二赋与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汉人之作,大乱了《楚辞》之体,这是十分不当的。王夫之《楚辞通释》增江淹《爱远山》《山中楚辞》及删《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五篇汉人之作的做法及其断《招隐士》为“为淮南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说,亦然。考朱、王两大学者之所以有是失,盖因其为“文”所蔽而忽于究刘向编撰《楚辞》一书之体例所致。  相似文献   

5.
初唐宏儒孔颖达等在他们所编撰的《诗》学著作《毛诗正义》中提出的“诗人救世”说.具有丰富而具体的理论内涵:第一,非君子不能作诗;第二,持人之行,使不失坠;第三,文刺前朝,意在当代;第四,反对谲谏,倡导切谏。“诗人救世”说,是初唐儒士自信的张扬,对于当时乃至其后的经学阐释与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诗人救世”说的提出,是《毛诗正义》、《诗》学思想的落脚点,具有重要的谏诤力量和文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枚乘《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但是,关于《七发》的主旨却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指出:“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选·六臣注》李善说:“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谏吴王濞之谋反。清梁章钜《文选旁证》  相似文献   

7.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8.
一、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对其中“三驱”的理解,历来颇多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一)、《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注为:“三驱,一年打猎三次。因为打猎时必须驱赶禽兽,所以称打猎为‘驱’。”《释文》引马融说,认为“三驱”是指(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田”通“畋”,打猎;“岁三田”即每年打猎三次。《历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语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其中“三驱”课本注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笔者以为,此种注解欠妥。《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译为:“九五,光明正大地辅佐。君王狩猎,三方驱围,网开一面,任凭前方的禽兽逃逸,邑人并不惧怕,吉祥。”又注“三驱”为:“三面驱围,网开一面,这是天子田猎之礼。”这“天子田猎之礼”可能是《礼·王制》中说的:“…  相似文献   

10.
浅论说谏     
西方有演讲的传统,所以演讲家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中国有说谏的传统,所以说客、谏臣多。苏秦、张仪是最有名的说客,甚至孔子、孟子也是一辈子游说于各国君之间;比干、魏征大概算最有名的谏臣了。所以,先秦散文中优美的篇章,常为说客、谏臣的说谏之辞。高一第四单元的四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都以说辞有特点而负盛名。说谏不同于演讲,演讲的听众是群众,它具&;#183;有公开性;而说谏是在两人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读完《螳螂捕蝉》后,我想:吴王之所以放弃了攻打楚国,不仅是因为那个门客很聪明,更重要的是,当他听到吴王说“敢有谏者死”时并没有冒死相谏,而是讲了树上的三种小动物——蝉、螳螂、黄雀的故事使吴王放弃了攻楚的打算。  相似文献   

12.
《敦煌变文集》自王重民六先生合校以后,徐震堮、蒋礼鸿、郭在贻、陈治文、袁宾、项楚诸家续有补正,校正了文字上的不少讹误,甚有功于学林。然细绎全文,其有待质问者,尚不下于千计,今刺举数条,以求教于方家。“臣欲谏交,恐社稷难存。”(《伍子胥变文》,2页)按,交,止也。谏交,言谏而止之也。《淮南子·说林》:“交画不畅”,注云:交,止也。《广雅·释诂》:“交,定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李斯文章,流传至今而有代表性的是《谏逐客书》。 李斯为什么写《谏逐客书》?因为秦王赢政下令逐客,而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关于秦王逐客的缘由,建国后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意见比较一致,均据《史记·李斯列传》,认为秦王逐客乃郑国修渠所引起。此说值得商榷,故为之辨。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的“谏”,与先秦典籍有渊源关系;《史记》中的“谏”,可分为直谏、讽谏、诽谤等几种形式;“谏”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庄子·杂篇》所收《说剑》,因其思想完全与庄周及庄周一派不合,古今学者多疑为赝作。清人宜颖《南华真经解》卷十引孙广说,以为“战国策士游谈,与《弋说》及《幸臣篇》相似”。按《弋说》见于《史记·楚世家》,盖为先秦时文字,《战国策》与《春秋后语》皆收入之。以《说剑》例之,应题作《说弋》。《幸臣篇》即庄辛《谏楚襄王》。宣颖以《说剑》与此两篇相近,实为真知灼见。《说剑》并非庄周及其门徒与后学之作,但亦非有人故意作伪。章学  相似文献   

16.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教材注: 《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王以三驱”当作“王用三驱”——笔者) 《教师教学用书》之“补充注释”强调了这一说法: “三驱”另有两种解释。其一认为,“三驱”是狩猎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其二是认为“三驱”指为了三个目的而狩猎:一供祭祀,二享宾客,  相似文献   

17.
《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现存《说文解字》大小徐本,言部之"诤"皆释为:"止也。从言,争声。"其字也不与"证"、"谏"、"谂"并列,却杂厕于""与""""、"讫"等字之间。笔者于此颇有疑焉。其一疑其说解有误,其二疑其位置错简,殆非许书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近日偶翻1996年第5期《书摘》,上面刊登了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男人的嫉妒》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中国古代有一则成语——“一桃三士”。讲一个桃子不知究竟该赐给三个有功大臣中的哪一位,结果他们互不相让,以决斗分雌雄,最后皆死于对方的刀剑之下……梁先生这里所说的“一桃三士”实为“二桃三士”之误。此典出自《晏子春秋·谏下》。  相似文献   

19.
一、《十思疏》简析《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魏征所写四篇奏疏中的第二篇。标点为后人所加,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用设喻方式,提出并阐明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段落共三句,从意思上看,每句形成一个层次。第一层,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本体  相似文献   

20.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