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宋后期蜀地诗人唐庚生于眉州丹棱,是前辈苏轼的小同乡,其诗文创作代表了他所处时代蜀地文人的最高水平。后人赠以"小东坡"的雅号使我们了解到其学习苏轼诗风的创作特色。但是在详细研读唐庚诗歌的基础之上,读者可以发现其七言绝句固然多学苏轼,五言律诗却明显地学习了杜甫五律的篇章结构模式、用语和句式。故后人在精析其五律具体文本的基础上展现唐庚学杜的经验,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和赏读唐庚的诗歌,也能加深对杜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转益多师,搜罗万象,熔铸杜诗如己出,增强了词作的艺术魅力。辛弃疾之所以能够接受杜诗,学习杜诗的遗风,是因宋人辑杜集、学杜诗的外部机缘和辛、杜二人有着相似经历与心志理想的内部因缘的合力作用。稼轩词对杜诗的接受是全面的,无论是贯穿其创作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是开拓创作视野的"史"的视角,甚至是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都与杜诗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有着"小东坡"之誉的北宋诗人唐庚因张商英罢相而贬,谪居惠州五年,其间创作的诗歌<醉眠>是其受道家和佛家的代表作.<醉眠>所取素材、所绘景物、所抒感情及所表意境充分说明了唐庚在遭贬之后的心态和所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现存文本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的诗词创作引用杜甫诗之语典、书中人物对话语言称引杜诗名句以及借宝钗、黛玉诸人之语评价杜诗等三种方式,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名篇巧妙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不仅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杜甫的推崇和对杜诗的熟知,在客观上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杜诗的接受程度,同时,对杜诗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界认为宋初诗人已经普遍受到杜诗的影响,这种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尽管宋代是学习杜诗的高潮期,但杜诗被确定为宋代诗人的诗学典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杜甫在宋初诗坛还没有引起诗人的广泛注意,杜诗的崇高地位也没有确立.在宋初诗人中,只有王禹偁等少数诗人学习杜诗,但仍杂以白体,成就有限,而林逋等诗人只是受到了杜甫的隐约的影响.所以,宋初只是宋代学习杜诗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8.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因社会环境、个人遭际及家学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明末清初的才子侯方域对"诗圣"杜甫推崇备至.这种崇敬之情,在侯子的诗论和诗歌创作中均有体现.通过对杜甫的学习,侯方域创作了不少具有"诗史"精神的作品,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推动了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侯方域在诗论和创作方面对杜甫的接受,并探究了侯子推崇杜甫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之际,作为诗人的傅山少有人知,其诗歌创作反映了明清诗歌创作的一些特点,如对唐代诗人的模仿。在唐诗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在前人诗作“影响的焦虑”下,傅山提出了杜诗不可学的观点,并在创作时力求与杜诗“不似”,但他仍难免受杜诗深层、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3.
集杜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是诗学及杜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清代诗人张晋的集杜诗创作在清代集杜诗史上别具一格,其集杜作品中包括集杜诗和集杜琵琶曲两种形式。以琵琶曲集杜,是一个大胆且富有艺术性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张晋在集杜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以及对衰老的忧虑亦值得关注,表现了清代早期诗人对杜甫诗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的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学习呈现出了不绝如缕、代有人出的景象,这种情况显然并未出现在同时期明疆域内的其他地区。其原因不仅在于杜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也在于明代关中学养与杜诗思想的契合度较高、明代关中文士所崇尚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杜诗的推毂、明代关中文学家族中已经形成了学杜的文学传统等原因。同时,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浸淫深刻影响到他们写诗时的措辞、架构、用韵,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他们在文章写作中对语句的采用。  相似文献   

16.
不少学者认为,文天祥前期诗多无价值的酬赠之作,在后期,由于生活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诗风受到杜甫影响,所作多慷慨悲壮。其实,文天祥对杜诗的喜爱是一以贯之的,其前期诗亦受到杜诗浸染。本文全面论述了文天祥前后两期诗歌与杜诗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他对杜诗的学习、继承和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杜甫首创绝句论诗的文论形式,唐宋以后仿效者甚多,以元好问、王士祯成就最高.后人的论诗绝句,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杜诗的清瘦风格、杜甫的创作成就及其地位、杜诗的创作渊源都有充分的论述.这些论诗绝句丰富了杜甫的形象,提高了杜甫的地位,扩大了杜甫的影响,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的宝库.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苏轼所师法的前代重要诗人之一,而学者专论世所罕见。苏轼对杜诗的接受与评价,是其在创作上受杜诗影响有力的间接证明。苏诗师法杜甫,主要表现为:题材领域的极大拓展;艺术意境的创造;诗歌技法的传承;创立“体兼众妙”的诗风等。其根本原因在于:杜诗是诗歌史上的“高标”;杜、苏生活阅历一定程度的相似,使苏轼容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和杜牧最为出名,二人同样接受了杜诗的内容、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二人之出身、经历、个性、艺术追求等不同,他们处在差不多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接受杜诗时却呈现不同的倾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对唐末五代及宋以后诗歌也产生不同的影响。李商隐诗接受杜诗的讽刺的同时又受李贺曲折虚幻等风格影响;杜牧接受杜诗浓郁沉郁的同时又受韩文之雄壮之影响,各成一派,影响后代。  相似文献   

20.
以宋人对待杜诗态度出发,力图从狂热和误读的角度重新审视宋人学习杜诗的情况;通过分析宋人对于杜诗疯狂崇拜造成阶段性的批评缺失,以及宋人对杜诗穿凿附会的解读,主观预示的"误读"等方面,在一个侧面展现出宋人学杜诗中存在的诗学缺陷和不足,简要解析出现此弊端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