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比较的方式探讨杜牧和李商隐咏史诗的异同 ,不但能从立意、构思、语言、讽刺效果方面指出其相似之处 ,还能从诗歌风格、题材偏好、艺术手法等方面挖掘二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华骥 《现代语文》2007,(5):102-103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寄远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牧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因此,杜牧的诗歌大多情致高远,笔力遒劲,不似当时诗坛上莺歌燕舞,男欢女爱的靡靡之音。同时,杜牧本人又多绮情柔思,故往往在峻峭之中,带有几分风华流美之情致。《寄远》一诗就较为明显地体现出了杜牧文词清丽、情韵跌宕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4.
杜牧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光芒闪烁的双子星座。二人的交谊对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过程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在笺释李商隐赠杜牧两首诗的基础上,探讨二人深厚的交谊,进而挖掘他们诗歌精神的相似之处。并进一步论述晚唐这一大的诗歌环境的总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通过两首诗的写作年代的考察,论述与这一年代密切相关的政治形势、诗人本身的处境以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从而窥视其更为深沉的内涵。二,笺释李商隐《杜司勋》诗,侧重于二人交谊的阐发,以及杜牧、李商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伤春伤别”的情思。三,笺释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侧重于李商隐对杜牧诗的推崇与评价,进而论述杜牧诗歌的地位。全文试图从两首诗生发开去,初步探讨诗人的交谊对其诗风以及诗坛走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风格,千百年来有很多说法,自杜牧以下,持祖骚论者代不乏人。文章运用对比、例证、归纳等方法揭示出李贺学习楚辞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既接受又有创新,因而取得了卓异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杜诗到中唐得到了重视。韩孟继承之发展为怪奇,元白接受之形成浅俗。元稹和白居易在接受杜诗上,大而言之是相似的,尤其在新乐府的内容方面;但小而言之,二人在接受杜诗上仍有细小的差异,白诗浅切,元诗淫靡。这种不同与各自的经历、人生观、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从结构方式的角度看,李商隐七律多典组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有序的并列铺排式和无序的电影“蒙太奇”式。在并列铺排式结构中,根据典故与所咏之物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獭祭体”和直观借比体两种。而电影“蒙太奇”式结构是最富于李商隐创作个性特色的一种典故组合方式。李商隐将多典组合这种艺术手法从骈文写作移用于七律的创作中,这种艺术上的尝试与创新在极大程度上促成了七律中某些新的诗歌体式的产生;同时,它也对李商隐七律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还使李商隐七律孕育了某些新文体的萌芽。  相似文献   

8.
晚唐宫怨诗有一百五十首左右,是初唐的三倍,盛唐的二倍。与中唐相比,在题材选择与内容主旨上无大的变化,艺术上却颇不同,呈现出向盛唐宫怨诗的些许回归。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  相似文献   

9.
唐彦谦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典.他的用典集杜甫和李商隐二人之所长,既用事精切又“遗神取貌”,形成了精工纯雅、典丽雅致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晚唐时期的诗序接受传奇小说的影响,具有浪漫传奇色彩。杜牧、李商隐虽然创作诗序不多,但是他们现存的三篇诗序却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两位大诗人在处理相同体裁时风格的差异。深层的原因是他们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汉赋作家继承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怨悱而发的内在精神和铺陈、象征、景物描写等外在表现形式,同时对先秦时期的对话体加以改造,多种句式交错运用,超越了先秦时期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从而形成了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12.
宫体诗的评价问题对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宫体诗之后,唐诗是我国诗歌的高峰期,官体诗位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不可以被文学史剔除,但是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伤于轻艳"、有违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所谓"艳诗",对于宫体诗的接受就显得尤为困难,但对于这种诗歌的接受也是随着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变迁的.  相似文献   

13.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接受客体、道德接受媒介、道德接受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道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仪器设备论证、招标与验收工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采购中论证、招标和验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探索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为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Du You Know     
廖阿琼 《初中生》2008,(7):50-51
  相似文献   

16.
17.
杜牧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曾有“晚唐翘楚”之誉。本文试图用色彩来分析诗人的世界观和内心情感流程,并从诗人色彩的运用入手,用一种全新的视点走进诗人最隐秘的潜意识中,挖掘他灵魂深处的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18.
伟大诗人杜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712—770)一生分六个时期:一、读书漫游时期;二、固守长安时期;三、从陷贼、脱险到为官、弃官时期;四、客蜀郡、居梓州时期;五、移居夔州时期;六、飘泊湖北湖南时期。无稹在杜甫墓志中高度评价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韩愈论诗歌则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中的诗人自我形象常常出现在某种对立关系中,形成对比性,显得异常孤立、孤独。其根源正在于诗人心灵与现实的矛盾。在杜诗中,这种矛盾常常外化为自我形象自身的比较以及自我形象与外部世界的比较。其自我形象自身的比较分为早期即青少年期与中老年期的比较和自身处境与理想抱负的比较两个方面。其自我形象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包括与社会的对立和与自然的对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与吃饭     
杜甫诗中直接和间接涉及到吃饭的诗大约有一百多首。这些诗在生动地再现当时广阔的时代画面的同时,也展示了杜甫艰难的心灵苦旅,多侧面地折射出了杜甫真实的自画像,并且对同类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