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亮 《寻根》2012,(5):30-31
明代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神宗,1563~1620年)从小喜好书法,并且功底很好。他最先学习赵孟烦的字,后又练章草,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米芾等书法名家的字均是他临摹和学习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春秋》书法",历来论者甚众,观点纷呈。苏轼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春秋》中相关记载或表述的"书法"问题。苏轼之论"《春秋》书法",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其"《春秋》书法"观不仅有对先儒尤其是"春秋三传"的批判吸收,更有自己的独到发明。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褒贬历史事件与人物,均以"礼"为评判准则。作为孔子思想学说的坚定拥护者,苏轼论析"《春秋》书法",探究圣人之意,亦以"礼"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4.
<正>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文治立国的时代。宋代君主和臣僚"未尝不顷刻以文学为务",他们好读书,并以书法、绘画创作为乐。宋代皇帝的御制作品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文化修养高,为历代所不及。宋代皇帝学养之高,与完备的皇室教育和经筵讲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子为"国之本,君之贰",皇子教育关乎社稷兴衰。宋代十分注重皇室教育,建立了完备的皇室教育制度。宋真宗时期建立资善堂,作为皇子未出阁时接受教育的地方,选  相似文献   

5.
米芾与黄伯思都是北宋晚期杰出的书画鉴定家,其代表著作《书史》与《东观余论》中保存了不少二人鉴定书法作品的记录。相比较而言,米芾的书法鉴定主要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常利用物料进行综合考量;黄伯思学问博洽,注重史料记载,也十分注重作品文辞所包含的时代特征。同时,二人皆注重书法艺术的自身特点,能灵活运用文献记载,都流露出崇尚古法的美学倾向。由于二人出身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文献的运用有较明显的区别,成文目的也不尽相同。学养深厚的黄伯思还曾批评米芾"疏略甚多"。二人书法鉴定的差异,正显现出艺术家与学者的不同风范。  相似文献   

6.
禅宗,兴于唐而盛于宋,主要提出"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修行主张,注重"心即真如"的本体论,启发了宋代文人对书法创作革新的欲望,注重书法的意境之美,开创了宋代书法的"尚意"书风.  相似文献   

7.
题画作为一门艺术符号,它的写定过程是随中国画的发展而形成发展的。最初,它只具有记录意义,随着隋唐画品对诗意的讲究,题画的符号指涉也就有了写意的兴趣;继而因有苏轼这位集诗、文、书画才艺于一身的大师的审美倡导,题画写意终成宋元画人的审美凤尚。先有米芾、郭熙、李公麟、赵佶、  相似文献   

8.
中国何时出现简化字去年12月初,有一篇稿件,报道人们在江西出土、收藏的明清古钟及北宋书法三件文物中,找到了60个筒体字。其中新发现的北宋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有13个筒体字,“这又将简体字出现向前推了400多年”。这种说法显然与汉字...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历来讲究人品;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品即书品。一个书家,若人品不好,其字写得再好,想要流传则十分困难,如宋代秦烩、蔡京,明代严嵩等人。  相似文献   

10.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老人、涪翁,官至吏部员外郎。文章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开江西派,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品格和心胸的。唐代有位草书巨匠张旭,人称"张颠"。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米颠",他就是被称之为书画史上一个巅峰式存在的米芾。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虽然官至校书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咏茶诗与宋代茶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许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借此让我们体会一下那浓浓的茶香吧。  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料,在中国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为广大民众所喜爱。饮茶,已成为中国民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管是大江南北还是西部高原、东海之滨,到处都有独特的茶和茶俗。宋代文豪苏轼一生留下了很多诗作,其中不少是咏茶的。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咏茶诗当推《寄周安孺茶》,颇能反映宋人爱茶的情形。全诗较长,节录于下: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  相似文献   

13.
痴是一种智慧,一种追求,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境界。“柳泉居士”蒲松林其小说《聊斋志异·阿宝》后有评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古今成大器者,或专攻于一业,或钟情于一物,无不心志专一,持之以恒,潜心向学,达如痴如迷境地。东晋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物、佛像、禽鸟、山水,时人有着“才绝、画绝、痴绝”之誉;宋代书画家米芾,举止癫狂,见奇石便“呼为兄弟”,着官服,持牙笏,三叩九拜,“米癫拜石”,传为佳话,人称“石痴”;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善山水、花…  相似文献   

14.
宋体字的创始人是谁?我国书法字体,历代都是以书法创始人(或代表者的姓名)命名的,如柳公权的书法称柳体,颜真卿的书法称颜体。唯有宋体字以朝代为名,这是为什么呢?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朝秦桧。秦桧,状元出身,在书法上造诣很深,他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  相似文献   

15.
朱熹对苏轼的学术评价,既有肯定又有微词。朱熹从"文"这一观念入手,以六经为"文"之典范的立场,展开了对苏轼之"文"的质疑。分析朱熹对苏轼的文章之学、经学做出的相关讨论,再比较苏轼"文"论的相关表述,可探究朱熹、苏轼二人对"文"之理解的分歧与联系,由此阐释朱熹对苏轼之"文"整体评价的多元性、延伸性及发人深思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化名人,都是善于烹饪的美食家。如宋代大文豪苏轼所创制的“东坡肉”脍炙人口,至今被列入杭州名菜谱;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擅长做粥,在他众多的创作中,吟咏当年江苏、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馔的就有上百首,其中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关于饮食方面的独特见...  相似文献   

17.
宋人纵谈义理、刻意求新,其实学颇受诟病,因此,宋代雅学在雅学史上评价不高。然其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汉唐旧风,开启了清学端绪,具有重要的变革意义。本文结合宋代雅学的实际,认为其具有性质的多样性、个性化的语言及学术的开创性等特点,以证明宋代雅学在雅学史上自有其地位,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石静 《寻根》2009,(5):106-109
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将,被称为蔡中郎。他是东汉未年的名士,关于他的传说颇为丰富。他精通音律,流亡吴地时发现焦尾琴;他工于书法,自成“飞白体”;他将万卷藏书赠给王粲,留下“蔡邕之赠”的美名。从汉末至魏晋,蔡邕在士林中极有声望,为乡里所宗。南北朝隋唐时期,他因“事董”开始受到讥讽,在宋代更是遭到丑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在北京大学设立书法研究会,率先倡导开设书法专科,其书法创作兼容并蓄,对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积极作用,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艺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鸾翔凤翥,沧海桑田,一代又一代的志人高土书字写志,在我国数千年的书法发展史上,竖起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秦之古、汉之拙、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元之态、明清之朴,成为不同历史的审美表征,永远地嵌刻在历史时空中。去年11月11日,“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开幕式暨名家书法系列作品集首发式”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