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具”,本是指演剧或摄制电影电视片时为了剧情的需要表演用的器物。我们借用这一术语,是指小说中有时安排些不起眼的物品,类似于“道具”,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收到了点石为金、化平凡为神奇的效果。具体来说,小说中设置的“道具”主要起到了以下四个作用:一、有助于塑造人物1.透视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夜》是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老妇人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为了将人物的性格转变写得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作者选取了屋内的“器物”这一道具,给人以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夜》是叶圣陶先生于1927年10月写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国最早反映“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文学作品之一。这篇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反革命大屠杀的真实场景,而是选取一个普通家庭在这场反革命大屠杀中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反革命政变的残酷和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革命志士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暗示人们:反动派的恐怖政策必将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仇恨和有力的反抗。小说的的主人翁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一个由悲痛到愤怒,由怯弱到勇敢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善视大男”,以继承女儿女婿的遗志。为了使主题更为突出,人物的性格更为鲜明,文章多处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达到了“烘云托月月更明”的美妙效果。  相似文献   

3.
落款是指著者姓名和著述时间。作者的名字一般写在题目下面,也有写在文章末尾的,表示“文责自负”的意思。“年月日”写在末尾,表明文章的写作时间。随着情势的变迁,时间落款可以显示出文章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叶圣陶的小说《夜》落款是:“写于1927年11月。”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月十五日,汪(精卫)蒋(介石)合流,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惨遭杀害,自色恐怖笼罩全国。这篇小说所写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从这篇文章的时间落款,可以窥见这篇小说反映这一时代多么真实而迅速!  相似文献   

4.
礼品花园     
雨过天晴,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妇人在一条唱着歌的小溪边拾到了许多花花绿绿、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种子。“噢,我得把它们种下去。”老妇人想。于是,老妇人把种子种在一块地里,浇水、施肥,每天无微不至地呵护着。种子长得很慢。一年过去了,它们才冒出小小的绿芽。一天,老妇人一如既往地起床,去看那块地里的绿芽。第一眼,老妇人就惊呆了,绿芽已长成满地茁壮的植株,还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只不过,那些“花”是一个个光彩照人的礼品盒。“噢,我的上帝,这可是礼品花———我拥有了一座礼品花园!”老妇人欣喜地摘下一朵礼品花,打开礼品盒,里面…  相似文献   

5.
《夜》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未厌集》,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正是国民党叛变后实行血腥统治的黑暗年代.蒋介石当时的口号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大批革命者被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夜”,既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象征,一语双关.小说以探听革命者被害消息为线索,写一个“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杀前后的心理变化,深刻揭露了反动派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6.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7.
小说欣赏     
冬天,在东京的一条街上,留学生小王急匆匆地在人流中穿梭。他太期望回家了,街上又太冷,一想到家的温暖,他又加快了步伐。 “哎呀!” 他撞倒了一位胖胖的老妇人,很是惶恐、愧疚,赶紧轻轻地扶她起来,真挚地说了声“对不起”。 “贱种!”老妇人口中道出几个目文单词,说完,便气冲冲地走开。 一切又恢复了常态,街上人潮涌动。他愣在原地。像一座雕像。 “站住!你说谁呢?” 几秒钟后,他追到老妇人面前,蓦地扬起手。过了一会儿,那扬起的手,又慢慢地放下来,眼角溢出雨露般的泪水。叼小说欣赏@钟国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芦山中学 @陈妙挺…  相似文献   

8.
苏联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1901—1956),于1927年发表了著名的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毁灭》。鲁迅先生于1930年将《毁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说它写的是“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鲁迅认为,《毁灭》是“纪念碑的小说”。的确,在无产阶级文学发展史上,《毁灭》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在《夜》中塑造母亲形象时,着力于对她眼睛的描写,小说中有十几处细致入微的眼睛刻画,用极省俭的笔墨形象地反映了母亲由悲哀到愤怒,由胆怯到勇敢,由空虚到充实,由迷惘到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以下试作具体简析。作者看第一次写眼睛是在母亲深夜守候等待消息,静坐在煤油灯下的时候:“她眼睛有点儿怪,深陷的眼眶里,红筋连连牵牵的发亮了,放大的瞳子注视着孩子的脸,空空的,凄然失神。”透过老妇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她内心  相似文献   

10.
遥远的城堡     
一次,一个旅行者停步询问一位老妇人近处一座山上的城堡叫什么名字。“啊,没有人确切知道它的名字,”老妇人说.“但是附近的人都称它为遥远的城堡。”“这个名称有些奇怪,”旅行者说,“因为它看起来离这里并不很远。”“啊——是的,”老妇人说,“它看起来不很远,是吗?”旅行者说:“我从这里走到那儿怕是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吧,你说呢?”“这我可不知道。”老妇人说。“但是你肯定知道它有多远。”“不能说我知道。”老妇人说。  相似文献   

11.
《莽原》周刊鲁迅1925年4月创办于北京,1927年12月停刊。该刊富有朝气,发表了大量批评社会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一些小说、杂文曾发表于该刊。《雨丝》周刊1924年11月初在北京创办,鲁迅是主要的支持者和作者。他于1927年12月在上海接编后,增加了社会批评的内容,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年后,鲁迅  相似文献   

12.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7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文学始于新文学革命,迄于五四落潮、大革命失败。其主导倾向体现了鲜明的五四精神,文学的主要部分被称之为“五四文学”,用文学实现思想启蒙、促进“人的意识”的觉醒便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响亮口号,“个性解放”“人的解放”也成为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如下:《呐喊》和《彷徨》是鲁迅这一时期的两部小说集,其中既包括了他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包括《阿Q正传…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比较阅读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这一尝试。对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夏四奶奶,叶圣陶的小说《夜》中的老妇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这三个母亲形象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以往单篇教学或一般阅读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时代不同,命运相同。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叶  相似文献   

14.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这篇小说记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尽善尽美的奶牛来到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因为奶牛很好,问津者络绎不绝,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真吐露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想让它和同类相聚,散散心。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文坛曾因张贤亮的一部小说引起轰动,赞赏者有之,以为是一部坏小说者也大有人在。前者的意见主要认为这部小说除了对形象刻划得较为成功外,还认为敢于触及当时人们还谈之色变的“性”问题,是一次勇敢的壮举;后者则认为那种赤裸裸的性描写是“有伤风化”的举措,因此只好以“坏小说”冠之。今日虽已时过境迁,以是否写性为  相似文献   

18.
胡硕 《英语广场》2024,(2):53-57
《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作家克莱恩于1895年发表的小说。小说以南北战争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农妇的独生子亨利·弗莱明由于对战争的奇妙幻想,渴望军旅生活,而不顾母亲的劝阻毅然参加了北方军的故事。作者从一个士兵的角度去描写战争,突出战斗环境中主人公的具体感受以及心理变化,把士兵们的恐惧和悲伤、懦弱和勇敢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完整地叙述了亨利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也就是其男性气质构建的过程。本文以红色这一意象为切入点,结合男性气质的构建过程,分析红色对于亨利男性气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运用最经济的笔墨,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善于借助于标点符号,描摩人物的语言、举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现在以《一件小事》为例来加以说明。当老妇人被人力车把兜着,跌倒在地之后,小说中写了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虽然不到二百字,但塑造了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友爱无私、勇于负责、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反映在事发之初“我”的自私和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在这一段叙述中,标点符号同文字配合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这里的分  相似文献   

20.
读罢这篇微型小说,一位勇敢老人的高大形象矗立在我们面前。“放下你的刀!”老人喊了六次,这声音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令人为之动容;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