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态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尝试。一、教学方法(一)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习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无疑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创设真实的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一切与教学有关的因素都可以体现在真实的情景之中。使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发展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运用交际教学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式开始至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几十种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继涌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界,从最传统、最古老的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到近年来盛行的交际法,它们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法能够完全适用对外汉语教学。相对国外学者对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在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也一直在探寻最佳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有其优势和弊端,因此,博众家之长,避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教学方法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折中主义教学法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交际教学法因其在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己对我国外语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交际教学法却遭到了抵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英语教师由于对交际语言教学缺少了解而对其产生理解上的误区,对其持怀疑态度。为此,作者做了一篇关于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对于交际教学法的观点和看法的问卷调查,来揭示他们对于交际教学法理解上的误区,以及就如何消除这些误区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交际教学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关于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流派迭出 ,名目繁多。但应用语言学界通常将它们归结为三种 :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各流派之间的争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强烈冲击。本文将除了交际法以外的其他教学法统称为传统教学法 ,重点探讨交际法和传统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一交际法语言教学起源于 6 0年代晚期的英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 80年代初期开始在我国的某些院校进行实验 ,并使交际法理论教学逐步得到推广。交际教学的核心即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它的基本教学…  相似文献   

5.
雷蕾 《重庆师专学报》2005,4(3):100-101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外语教学要求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交际式语言教学由此开始在中国试行。然而,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法和文化背景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教学法仍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推广。由于交际的必要性.高校中专业英语的教学从传统教法过渡到灵活的交际式语言教学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环境下的英语情景交际法与语法翻译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听说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翻译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法才适合学生实际,本人以英语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实际教学工作为实验基地,对英语教学中的情景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两种主流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探索优秀的适合学生整体发展的英语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交际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自传入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和应用过程中对它的误解,致使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甚至有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排斥使用交际教学法。作者通过深入观察与分析外籍教师运用交际教学法授课的情况,对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初步总结了成功应用交际教学法授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突破交际法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己占据主导地位,但该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必须突破的障碍,其中教师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障碍来源。帮助教师端正认识,克服对交际教学法的误解,提高教师交际教学能力,可以更好地充分发挥交际法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如何将传统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进行创新,是当前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从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育法,目标教学法四个方面对当前高等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上传统教育法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高等院校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存在师生互动较差,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过于单一以及比较依赖采用考核作为主要的目的和归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用好交际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的主体作用,增强大学英语教学层次性,注重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四个方面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媛 《现代企业教育》2014,(14):432-433
中国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困难重重,学生不配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重复性教学主要只的是重复教材,传统的语法翻译大量利用母语,结果造成学生对母语的依赖。不论哪一种教学,都应当体现教育性和交际性。在研究方向、选题、方法和标准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外交关系的和平稳定,边境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产品逐渐受到我国政府和游客的青睐,业界对其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为全面了解我国边境旅游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尝试从基础理论、规划开发、市场动态等方面对我国边境旅游进行系统综述,并针对我国边境旅游研究现存的不足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话语分析是近些年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其理论被引入我国以来,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话语分析的研究状况,分析其研究特点并指出不足之处,最后展望我国话语分析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我国从1991年至2012年间20年来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论文,认为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起步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从文化旅游基本理论、文化旅游供给、文化旅游需求三方面对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综述,分析了我国文化旅游开发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教育政策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旨趣或意图,旨趣的变迁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内涵、内容取向与研究范式。比照国际教育政策研究的三次旨趣变迁,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也逐步发展了从政府管理取向到学科科学取向到综合理解取向的研究线索,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本土特征,暴露出政府主导性、结构性失衡和基础性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旨趣变迁及其本土特征的解读,获得有关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关照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笔者首先介绍了我国尾矿库的基本特点,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管理、模型研究、数值计算、溃坝机理四个方面对目前尾矿库安全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及评价,最后提出了一些今后应该注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区域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也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上。回顾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水平的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对研究中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提出了见解,并指出了今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对于实现中国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的负效及原因、高校在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的角色等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希望能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哲学现代取向问题的考察,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打通各种研究视界,以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代学术平台。当代哲学研究只有以“三个代表”为中心,面向全球化过程中国内外社会的重大变动和这种大变动所提出的时代课题,面向回击中外哲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峻挑战,面向中国改革向深层开掘而急需智力支持的重大机遇,才能确保其生存的合法性基础,确保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价值,也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整体上是在经典学科框架下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这种学科建设取向对促进高等教育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带来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上的问题。超越"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之争,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土壤Cd污染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污染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土壤重金属污染.本文总结了土壤中Cd的分布特性、污染状况、存在状态及其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分析了土壤Cd污染的生物修复研究状况,重点评述了Cd污染的植物修复原理、类型与技术及其进展,并结合我国土壤Cd的污染特点和部分研究结果,提出今后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