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与共性决定了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互动机制建立的必要性。高职教育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已经具有互动结合的良好基础。只要在办学理念整合,建立教学资源共享体系,补充开发适用高职学生的电大在线网络平台,创立学分银行等方面实施系统化管理,做到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优势互补,形成一套新的独特的互动管理机制,这在全国的高职教育系统,都将是一个创新,是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毛文燕 《成人教育》2011,31(7):94-95
趋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建设共同推选、教育手段相互补充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互动发展提供了基础。文章就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践,探索二者进一步互动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本文从远程开放教育、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不同之处及共同处,以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和高职教育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教学实践为例,从五方面进行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并提出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做好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5.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立足于不同的教育视角,构建良好的互利双赢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完成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手段共享和校园文化氛围的互相渗透。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方面的条件和经验、远程开放教育基于网络平台的动态化的教学形式,是实现双方相互借鉴、衔接、互补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成人高职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分析出发,探讨了成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终提出了成人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融合的取向,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两导两学"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的诉求,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观念和模式达成一种契合.因此,实现高职教育的开放理念,构建高职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的"立交桥",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开放教育的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学手段,是实现高职教育开放性诉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许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合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正处于相互沟通与合作阶段.多年的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两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本文针对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两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一致性和诸多矛盾,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高职教育有利于开放教育的职业性发展,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化,使之更切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在分析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现状、二者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从创新治理结构、建构学习支持服务中心、启动学分银行建设和信息化引领教学等方面,着力阐述了两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远程开放教育与城职院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得出两类教育可以实现大部分课程互通,高职教育也可采用远程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结论。同时,文章还对建立"学分银行",实现学分互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维稳工作互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维稳工作是相互影响的。应当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维稳工作的有效互动,预防维稳工作对心理因素的忽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维稳功能,并通过工作观念、队伍、手段、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互动将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和保卫部门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形成维稳合力。  相似文献   

12.
党员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组织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党员道德教育机制是指基于高校党员道德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结方式而建构起来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新形势下创新高校党员道德教育机制,必须进一步拓宽党员道德教育实现路径,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党员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机制复合体是不同机制间的松散合作形态。伴随治理主体的扩大化和多元化趋势,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机制复合体的互动形态。在机制复合体视角下,全球教育治理可分为关系复合体、结构复合体和规范复合体三种互动类型。在每种互动类型下,治理主体的治理互动机理主要围绕全球教育治理议题、治理价值取向和治理手段展开。全球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形成对全球教育治理行动具有积极价值,且在全球教育治理主体交互程度、治理议题范围、治理取向融合以及治理类型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绵涛  康翠萍 《教育研究》2006,27(12):22-28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关的。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一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学”与“教”为一体两面之事,乃阴阳对生迭运之易道的具体呈现。反义共字即原于此,非“辩证思维”之说所能尽之。至于以学论教,盖因儒者之学与教乃所以成就和传达生命之意义者。意义之成就与传达,必展开于日用常行、物我感应(通)之中,而以修身为本:身修始能教,身修即能教,外在的教言、教令必基于修身始能发挥其教化效能。说到底,以学论教凸显着修身乃意义传达之根的深邃思想。近世以降反其道而行之,成德之教为成材之教所涵盖,意义之学为知识之学所笼罩,而现代的公民道德教育亦因其功利化、公理化、知识化而迷失了修身之本。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人类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分离与融合的交互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两种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两者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关联性,正因如此它们之间的互动才有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可能。而且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教育的自身发展诸方面来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即课程承载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寓于课程.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其中,专业课教师是"中流砥柱",辅导员是"政治委员".双方在育人对象上同源、工作场域上互补、方法上互相借鉴,但也出现了协同意识失衡、协同功能失位、影响力失信和协同成效失范等问题.运用协同论进行理论归因,从自组织的角度出发,构建以资源整合为...  相似文献   

18.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本要素的社会,建基于“知识”这一逻辑起点,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保存知识、传承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涵化知识、交流知识等。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依存,是一体化的。因此研究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与知识社会的良性互动,既是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我省社会和谐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提升区域高教资源与区域社会经济互动发展,推进区域高教资源统筹发展为目标。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及其自身的深化,为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高教资源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构建凸显区域主体需求的协作机制;完善基于绩效具备区域导向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构建宏观调控与自主适应的学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重视区域高等教育过程性质量的监控机制;构建引导高校毕业生区域分布合理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互动促进高校干部教育工作走向创新是一种必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互动在给高校干部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只有做到在教育观念上,培养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意识和习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遴选和指导,建立网络宣传体系;在互动关系上,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在互动方式上,多种互动相结合,促进方式多元化等,才能促进高校干部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